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电力法 > 电力供应与使用 > 破坏电力设备罪认定

破坏电力设备罪认定

时间:2020-05-25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6490
电力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门,有了电力人们才能正常的在夜晚工作与生活,电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么,破坏电力设备罪认定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些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破坏电力设备罪(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认定

(一)本罪与放火罪、爆炸罪等的区别

破坏电力设备罪与放火罪、爆炸罪等的区别构成本罪的破坏行为除一般破坏手

段外,亦可以使用放火、爆炸等方式进行。此时,由于本罪属特别法条,根据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规则,应当以本罪治罪,而不适用放火罪、爆炸罪等定罪量刑。

(二)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破坏电力设备罪与盗窃罪的界限出于非法占有之目的,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危害么共安全的,应当以本罪论处。如果不能危及公共安全,则应以盗窃罪论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2项规定: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择一重罪处罚。如果盗窃库存的或者废置的线路上的电线的,则应定为盗窃罪。参照最高人民检察院1986年12月9日《关于破坏电力设备罪几个问题的批复。

(三)本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分

要认定某一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是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还是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主要是看被破坏的电力设备是否处于正在使用中,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是否危及公共安全。如果破坏的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如验收完毕、已交付使用的发电设备、供电设备、变电设备,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则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反之,行为人破坏的电力设备不是正在使用中,如库存的电力设备、废弃不用的电力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电力设备或修理过程中的电力设备,则不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因为这些电力设备不是正在使用中,因而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性,只是造成财产毁损,侵犯财产的所有权。

四种情形最高可判处死刑,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8月20日公布《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这一司法解释,四种情形可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司法解释明确,属于刑法第119条第1款规定的破坏电力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四种情形包括:造成1人死亡、3人以上重伤或者10人以上轻伤的;造成1万以上用户电力供应中断6小时以上,致使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造成其他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后果的。

根据司法解释作出的规定,具有上述四种情形之一的,以破坏电力设备罪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司法解释自2007年8月21日起施行。

希望可以帮您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本网进行律师咨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电力供应合同

    电力供应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用电地址、用电容量和用电性质,供电方式和供电质量,用电计量、电价及电费结算,以及用电安全等方面的规定。合同中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用电人不得擅自改变用电性质和容量,供电人应按约定的供电方式和质量标准供电,以及双方应保

  • 盗窃电力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区别

    盗窃电力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区别。两者罪名和处罚不同,犯罪客体也不同,破坏电力设备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而盗窃电力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破坏电力设备罪和相关的罪行进行了具体规定和处罚。

  • 培训及验收标准

    培训及验收标准的相关内容。培训包括设备使用和相关技术的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预验收在制造厂商工厂进行,包括外观、结构、出厂检测数据、试运行等方面的检查。最终验收在用户现场进行,涉及设备到达现场后的开箱验收、基本技术指标的技术验收等。设备保修期为三

  • 司机过失撞断电线杆是否构成过失损坏电力设施罪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认定和相关法律问题。该罪与破坏电力设备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有所不同。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必须是过失行为且造成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电力部门职工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事故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量刑标准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 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最轻处罚
  • 破坏电力设备罪既遂有哪些惩罚,具体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 破坏电力设备罪怎么处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