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电力法 > 电力供应与使用 >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如何建设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如何建设

时间:2024-12-08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653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革,使得许多法规、规章或它们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从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必须加紧电力行业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笔者就目前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不足和当前的任务作一探讨。

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体方针,与电力事业同步发展电力安全法规。目前,我国的安全法规遵循“三级立法”的原则,即在国家法规、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形成全国人大、国务院、行政部门、地方立法部门的三级立法体系。我国的电力安全法规也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立法的。根据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主编的《电力安全法规制度汇编》(2002年出版),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了电力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总计超过160项上千条规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下简称《电力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电力安全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安全法规体系迅速组建,法规体系初步健全,执法机构也逐步形成。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系统性

在编制安全法规的过程中,应根据安全法规体系的结构,建立、健全具有各自功能的生产技术、安全技术、安全工作、安全奖惩四种不同类型的安全法规。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电力安全法规虽然数量上繁多,但缺乏比较清晰的主干。换句话说,除了《电力法》外,还没有一部充分适应实际情况的电力行业综合性法规。由于这一体系缺乏系统性,给安全法规的汇编、管理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并且影响了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

1.2.2 立法层次不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安全法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由全国人大及专门立法会议制定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各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一般法,以及国务院下属部委及各地方政府制订的行政法规。目前,电力行业的安全法规中,根本大法和一般法较少,大多数是由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制订和颁布的行政法规,属于法规中的第三个层次。即使国务院颁布的某些电力安全法规,也只是某个方面的问题或某一个时期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权威性不够。由于缺少权威性,在实施过程中就要逐级制订规定、办法、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

1.2.3 覆盖面不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独家办电格局,实行多家办电,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促进电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电力行业仍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经营模式,在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立法工作没有跟上,有些方面的法规还是空白,或者某些法规还停留在原有计划经济中,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电力法》从1986年开始起草到颁布实施前后经历了10年,它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制订,在市场经济时期颁布实施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电力法》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法与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使得电力企业在许多方面无所适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

建立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设想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是指以《电力法》为主体,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电力安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电力主管机关颁发的规章为补充,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内容完备、界限明确、结构合理、组织严密和统一协调的法规群体。在建立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多层次性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是单一的电力安全法典,而是由不同层次、不同颁发等级的法律法规网络组成。

(2)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协调性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仅是对法律法规的简单汇编,而且应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同时又必须将它们相互协调起来。

(3)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不仅覆盖电力安全各个方面的原则规定,还应注重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根据以上基本思想,初步设想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构成如下:

第一层次:法律法规

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是电力安全通用法,法律效力最高,主要由全国人大、专门立法会议颁布的根本大法和一些权威性较高的一般法组成。这些电力安全法律法规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应规定该法的协调关系和对象、电力安全技术法规的立法程序、执法主体、监督、实施等。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该法发布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例如依据《电力法》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或依据电力安全标准制定的一些技术法规。

第二层次:规程规范

这一层次的安全法规主要根据通用基本法授权制定发布处理电力安全技术问题的技术性法规,或根据法律发布的强制性电力安全技术标准。它是对第一层次的法律法规的技术性补充和对第一层次中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权威性的解释。这些法规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细节问题,例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主要涉及行政和技术管理内容,是行政与技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第三层次:规章制度

这一层次的电力安全法规主要由地方政府与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成。在制定时需要产业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共同协调,考虑到许多电力安全技术细节问题以及具体的执行办法。这些法规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由于具体性,有利于作业人员的实施和监督。

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电力安全法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努力建立新的安全法规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进一步完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遇到的新情况补充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力求满足电力安全工作各方面的要求。

(2) 做好已颁布法规的修订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电力安全法规体系中已经不再起作用,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法规必须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更有利于电力企业去适从,有利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开展。

(3) 加紧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根据电力安全工作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按照电力安全法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一些新的法规。

(4) 加强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在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电力安全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与自觉性,防止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和人为失误。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电力供应合同

    电力供应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用电地址、用电容量和用电性质,供电方式和供电质量,用电计量、电价及电费结算,以及用电安全等方面的规定。合同中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用电人不得擅自改变用电性质和容量,供电人应按约定的供电方式和质量标准供电,以及双方应保

  • 如何保护电力设施

    电力设施保护区的设立和标志设立的重要性,强调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从事危害行为,包括修建建筑物、种植植物和堆放物品等。对于已存在的妨碍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需进行处理。作业前需经电力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涉及与其他工程冲突时,应按国家规定协商并

  • 减少农业和农村用电指标的处罚措施

    农业和农村用电指标的处罚措施。违规行为包括减少用电指标、违反电力设施安全规定、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不安全行为和盗窃电能等。违规者将受到电力管理部门的处罚,包括责令改正、行政处分、赔偿损失、责令停止作业、强制拆除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相关的法律条款和

  • 培训及验收标准

    培训及验收标准的相关内容。培训包括设备使用和相关技术的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预验收在制造厂商工厂进行,包括外观、结构、出厂检测数据、试运行等方面的检查。最终验收在用户现场进行,涉及设备到达现场后的开箱验收、基本技术指标的技术验收等。设备保修期为三

  • 破坏电力燃气设备罪的刑罚
  •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电力争议纠纷调解制度的规定
  • 电力运行事故的赔偿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