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权是指法律赋予个人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权利,是与个人主体不可分离的独立法律人格所必须享有的权利。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自然人因以下人格权利的非法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当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此外,如果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也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如果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拥有某种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权利。它不是民事主体固有的权利,而是通过某种行为或事实获得的权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特定的身份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目前我国法律对身份权的规定包括亲权、亲属权、监护权等。
一般情况下,精神损害赔偿针对的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侵害。然而,某些特定物品在被人们持有时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的特殊意义。如果侵权方的行为导致该物品永久灭失或损毁,必将对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较大程度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财产本身的价值无法弥补受害人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和痛苦,因此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结婚的婚戒、与亲人唯一的照片等。
婚姻关系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会影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如果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等情形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有上述行为,给婚姻的另一方造成的精神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正是基于对配偶权益的保护。
根据我国《精神损失赔偿解释》,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以下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对于死者的上述人格权利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存在争议,但保护死者的人格权利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其近亲属的权益。因为只有民事主体才能享受民事权利,而死者不是民事主体,因此无法享有权利。死者的近亲属由于与死者有血缘关系和独特的亲情联系,侵权行为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对于违约责任中能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违约责任中的损害赔偿范围限于财产利益。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合同期待的利益不能实现,受害人常常承受较大的精神痛苦。因此,在理论上,因违约行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行的。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当事人的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导致精神痛苦或精神损害时,受害人或受害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对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您的情况较为复杂,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详细的法律建议。
原告因被告公司在其网站上刊登涉及个人隐私的文章而引发的侵权纠纷。原告提交证据并请求法院依法裁判,主张被告停止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删除侵权文章,并赔偿精神损害和承担诉讼费。本案涉及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相关法律规定。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及侵害情节、最高赔偿限额的考虑、双方责任因素的考虑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赔偿数额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以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