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害中的精神损害是指在环境侵权行为中,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给受害人的人格、精神、尊严、信誉、品格等造成损害,从而使其产生精神痛苦。精神损害包括愤怒、恐惧、焦虑、悲痛、烦恼、忧郁、绝望等情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前四种方式只要侵害人采取一定行为即可完成,而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存在量化问题。
根据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因素包括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然而,这些因素主要从侵害人的角度考虑,忽视了受害人的权益。
在量化环境侵权中的精神赔偿时,应考虑受害人的侵害程度、年龄、性别,以及受害人的过错程度和事后处理态度。此外,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受害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虽然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环境侵权方面的规定更为稀有,但随着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摸索,对环境侵权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也变得可行。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案例,如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某化工厂环境污染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案。这些案例表明我国对环境受害人的精神权益并不是完全不保护,只是受限于法治环境和经济水平的限制。
一起侵权诉讼案件,原告因被告的侵权行为遭受了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原告提出了具体的诉讼请求,包括要求被告赔偿各项费用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并承担诉讼费用。文章还提醒原告在诉讼中需注意的风险,如诉讼请求必须明确具体、要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等。文章最后列出了
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根据《侵权责任法》可以主张人身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包括因治疗和康复产生的费用、工作收入减少、残疾生活辅助具费、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等。同时,财产损失赔偿范围也包括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设施修复或折价赔偿等。最新资讯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古代法律中的刑罚制裁体现了对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罗马法典编纂时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开始萌芽,对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护从injuria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被害人提起“损害之诉”,自定赔偿数
在我国肇事致死情况下,受害人的近亲属是否可以请求精神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受害人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均有权提起民事赔偿请求,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和减轻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同时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对侵权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