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是一种民事责任,只能由受害人行使请求权,一般不可转让或继承。由于精神损害赔偿通常与特定受害人的特定权利相关,只有当其特定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我国《2001年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这些权利都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在原权利具有专属性的前提下,救济权利也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从赔偿标准来看,有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之分。其次,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时,还应考虑人身权益、财产权和精神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根据加害行为和受害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也需要考虑主观要件。最后,侵权行为发生的地点、场合、时间和手段等也应作为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考虑因素。
精神损害是自然人意识机能的反应,具有主观性,根据损害赔偿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也具有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不确定,即无法直接规定同一损害事实的赔偿数额,即使规定了数额,也可能会有变动。此外,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受害人遭受的精神痛苦,用多少金钱来进行补偿也无法确定。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交通事故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问题。我国法律虽无具体规定,但当事人可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由法院酌情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身体权、健康权和生命权侵害。受害人和死者近亲属可提出赔偿要求,但请求权不得让与或继承。近亲属包括配偶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司法解释中关于非刑事司法赔偿的规定,其中错误执行案件占比高达60%,违法保全也占据相当比例。司法解释对错误执行和违法保全进行了明确规范,并首次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精神损害的,需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