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侵权四要件

时间:2023-11-01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280
人们对名誉权越来越看重,那法律在对名誉权这块是怎样规定的呢?那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只有在知道名誉侵权要件的时候,我们才能判别某个行为是否侵害了名誉权。下面就和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名誉侵权的四要件吧!欢迎阅读了解!

名誉侵权四要件

一、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名誉侵权的成立必须基于受害人名誉被损害的客观事实。名誉权的损害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因此在判断上容易产生差异。根据杨*新在《如何判断新闻报道是否侵害名誉权》中所提到的社会评价、精神伤害、财产损失等三个方面作为判定依据。

二、行为人的行为违法

在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行为人指的是新闻稿件的作者(记者、通讯员)和编辑。他们的撰写、编辑和发表行为违反了保护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新闻宣传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三、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一种必然、直接和主要的因果关系,否则不能构成侵权。因果关系的存在是名誉侵权的要件之一。

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是指新闻作者和编辑在撰写、编辑和发表行为中存在贬损、侮辱和诽谤他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未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导致对报道对象名誉的侵害。主观上的过错可以分为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

主观故意的过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报道行为会对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主观过失的过错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报道行为会对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导致损害发生。

在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主观过失的过错占大多数。这可能是由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了解,采访不深入不扎实,把关不严或校对不细等原因导致的。例如,迟某诉《温州日报》案中,文章中的称谓不准确,将刑满释放人员称为“强奸犯”,而法院判决只认定犯有“猥亵妇女罪”,媒体不能任意称其为“强奸罪”。

结论

在新闻报道中,为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的发生,媒体和记者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重要作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搞好舆论监督,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只要把握住新闻真实性原则,深入了解相关法律,妥善处理,就可以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阿里首诉造假店: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阿里巴巴将销售假冒服装的淘宝卖家高某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案件。高某在淘宝网上注册网店并销售假冒ROEM和MO&Co服装,被阿里巴巴以网络服务合同纠纷起诉索赔。法院已受理此案。文章还讨论了商誉损失计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包括如何界定侵权期间、确定因果关

  •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因名誉受损导致的失去工作机会和财产损失等,侵权人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精神损害包括名誉利益损害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文章还介绍了名誉侵权的主要方式,如侮辱、诽谤、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等,这些

  •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丧失,如工作和法人财产损失等。精神损害则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赔偿数额需考虑多种因素。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传播行为、针对特定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

  • 泄露隐私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泄露隐私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泄露隐私是一种名誉侵权行为,因为隐私的泄露可能会对个人或法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严重时会影响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个人和法人应保护自己的名誉权,避免进行泄露隐私等行为。

  • 侵犯个人名誉权的赔偿方式
  • 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名誉侵权的处罚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