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存在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定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这些行为违反了婚姻法中的一夫一妻原则和夫妻忠实义务等婚姻义务,侵犯了配偶的合法婚姻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其他违法行为如谋害对方、通奸、乱伦、赌博、嫖娼等导致离婚,也应包括在内。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基础是受害配偶蒙受相当严重的精神痛苦。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只有因破坏婚姻家庭关系行为而导致离婚的情况下,才能请求赔偿。对于轻微精神损害,由于社会人应当承担必要的冲突容忍之理性义务,可以不予支持。即使这些违法行为已经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如果没有导致离婚,也不能请求赔偿。婚姻法在立法本意上是以有利于家庭和好、有利于家庭稳定为出发点的。
精神损害包括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痛苦两部分。精神痛苦是指因过错配偶实施重婚、与他人同居、虐待、遗弃等行为导致离婚,给无过错配偶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被侵害的利益可以是婚姻关系乃至夫妻关系本身,也可以是作为配偶的地位。由于该利益受损害而产生的具体精神损害包括社会评价的降低、对结婚生活的绝望、将来生活的不安、离开子女的痛苦等。精神损害是无形的损害,难以用金钱衡量,因此其认定具有困难。
如果一概不予赔偿精神损害,不仅不利于对无过错配偶的精神抚慰,也违背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因此,既要正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又要认识到精神损害程度认定方面的困难。完全让法官自由裁量精神损害程度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容易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和产生司法腐败。因此,有必要制定规则,规范离婚精神损害程度认定的方法和程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可以委托心理科、神经科医生对受害方的心理、精神损害程度进行专门的医学鉴定。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要求加害配偶的违法行为与受害配偶蒙受的精神痛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加害配偶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法定违法行为是导致另一方配偶遭受精神损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在加害配偶的违法行为直接导致离婚这一最终结果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如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就不存在赔偿问题。因果关系的认定是指这些违法行为是导致婚姻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离婚当事人所提出的离婚理由。比如,受害人以感情不合为由提出离婚诉讼,如果查明“感情不合”实际上是一方当事人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暴力等因素所致,就应适用离婚赔偿。在审判实践中,并不是每个离婚当事人都知晓离婚赔偿的法定事由,只要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了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法官应予以查明并做出相应裁决。如果违法行为未导致离婚,受害配偶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提出追究过错方的侵权责任的,应按照婚内侵权行为处理,不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要求加害配偶有故意的过错,即故意实施法定违法行为。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确定问题。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赔偿标准,赔偿数额需结合具体情况和当地经济水平进行分析。诉讼程序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责任形式包括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无过错配偶可请求给付抚
离婚后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民法典》取代《婚姻法》后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新的法律,如果离婚时未明确表示放弃赔偿请求并且在一年内提出,则可以提起诉讼。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对方的暴力行为导致离婚并存在重大过错。同时,《民法典》规定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