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在研究和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方面起步较晚。在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之后,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开始引起争议。受前苏联法学理论的影响,曾有观点认为人格权受到侵害不能用金钱来赔偿,因为这将把人格权利商品化,是资产阶级法律观的体现。然而,在制订民法通则的过程中,我国的法律领域逐渐纠正了一些理论误区,精神损害赔偿开始受到理论和立法的关注。
我国已经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民法通则》第120条将精神赔偿的范围规定为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荣誉权、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补充了公民隐私权的精神赔偿规定。然而,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来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因此,学术界和实践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请求主体、赔偿方式和数额等问题存在争议。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精神权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对加害人的一种民事制裁措施。精神权益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所获得的体现在人格、身体方面的精神利益。精神损害赔偿在民事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中体现为主体的姓名、隐私、身体和言行自由等方面的权益。这些权益是主体人格和身份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且具有受法律永久性保护的特点。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是一种经济赔偿的民事责任方式,既能对受害者起到抚慰和补偿作用,又能对侵害者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精神赔偿具有特殊的意义。
基于我国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和具体规定,有必要指出该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改善的构思,以期更好地完善该制度,保护精神损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明确哪些精神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获得赔偿。其次,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即具备请求赔偿权利的主体身份和条件。此外,应制定明确的赔偿标准,确保赔偿数额公正合理。最后,应建立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以便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通过对我国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改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交通事故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问题。我国法律虽无具体规定,但当事人可向法院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由法院酌情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身体权、健康权和生命权侵害。受害人和死者近亲属可提出赔偿要求,但请求权不得让与或继承。近亲属包括配偶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司法解释中关于非刑事司法赔偿的规定,其中错误执行案件占比高达60%,违法保全也占据相当比例。司法解释对错误执行和违法保全进行了明确规范,并首次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精神损害的,需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