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民事侵权精神赔偿 >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之我见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之我见

时间:2024-09-01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395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在研究和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方面起步较晚。在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之后,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开始引起争议。受前苏联法学理论的影响,曾有观点认为人格权受到侵害不能用金钱来赔偿,因为这将把人格权利商品化,是资产阶级法律观的体现。然而,在制订民法通则的过程中,我国的法律领域逐渐纠正了一些理论误区,精神损害赔偿开始受到理论和立法的关注。

我国已经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民法通则》第120条将精神赔偿的范围规定为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荣誉权、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补充了公民隐私权的精神赔偿规定。然而,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来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因此,学术界和实践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请求主体、赔偿方式和数额等问题存在争议。

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和意义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精神权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对加害人的一种民事制裁措施。精神权益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所获得的体现在人格、身体方面的精神利益。精神损害赔偿在民事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中体现为主体的姓名、隐私、身体和言行自由等方面的权益。这些权益是主体人格和身份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且具有受法律永久性保护的特点。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是一种经济赔偿的民事责任方式,既能对受害者起到抚慰和补偿作用,又能对侵害者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精神赔偿具有特殊的意义。

改善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思

基于我国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和具体规定,有必要指出该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改善的构思,以期更好地完善该制度,保护精神损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明确哪些精神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获得赔偿。其次,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即具备请求赔偿权利的主体身份和条件。此外,应制定明确的赔偿标准,确保赔偿数额公正合理。最后,应建立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以便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通过对我国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改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现状、缺陷、完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介绍了酒驾的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事故后的民事赔偿处理依据,包括受害人的赔偿内容、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范围的具体内容。酒后驾车事故的精神损失费计算中,侵权人的过错是重要参考因素。

  •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古代法律中的刑罚制裁体现了对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罗马法典编纂时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开始萌芽,对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护从injuria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被害人提起“损害之诉”,自定赔偿数

  • 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

  • 原告信息

    原告因被告医院的医疗过错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被告的医疗过错并赔偿原告损失,包括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抚养人抚养费和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原告认为被告在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存在过错,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原告向法院提交了相关证据材料,并请求法院支持其

  • 阿里首诉造假店: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 车祸受伤是否可申请精神赔偿
  • 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