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侵权行为地原则中,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行为结果地。然而,在涉外网络侵权案件中,由于无法将侵权行为地在物理空间中明确定义,因此需要确立实践中可行的标准。目前主流的做法是根据"来源国规则"来确定侵权行为地。来源国规则最早出现在卫星通信领域的一些案件中,指的是利用卫星传播技术发出的信息能够覆盖全球或大部分地区,因此适用卫星信号发出国的法律。在网络空间中,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作用类似于卫星发出国,因此在网络侵权案件中,可以适用行为来源国法,即ISP所在国的法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虽然这一规定针对的是网络侵权行为案件的管辖权,但其中关于侵权行为地的规定可以作为涉外网络侵权的法律适用确定侵权行为地的依据,这与学界的大趋势相符。
意思自治原则在侵权领域的适用曾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其灵活性使得在网络侵权法律适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互联网问题对国际私法带来的挑战,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尊重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愿,符合国际私法的价值追求,能够适应国际私法的发展需求,并对纠纷解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意思自治原则与网络的无界性是相吻合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它将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原则。然而,由于各国法律适用水平和立法上的差异,如果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法律,将导致大量的法律规避行为。因此,在涉外网络侵权案件中,意思自治的适用必须受到限制,当事人的选择应局限于法院所在国的法律、当事人的国籍、住所等范围。
网络的无界性和虚拟性使得传统国际私法中的连接点在网络空间中变得僵化和呆板,因此在网络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中,应尽可能多地创设连接点。最密切联系原则正好符合网络的这种特点,并在网络案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在1999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日内瓦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了最密切联系原则在网络案件中的适用。我国学者也认为,在缺乏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情况下,对于电子商务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可以采用侵权自体法理论。
最密切联系原则符合网络空间侵权领域法律适用的价值追求,它寻求最公平、合理的准据法,并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然而,为了限制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在网络侵权领域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可以借鉴美国《冲突法重述》第145节的规定,即在确定网络侵权行为适用何种法律时,应考虑损害发生地、侵权行为实施地、当事人的住所、居所、国籍以及各当事人之间关系集中的地点。以上联系应与具体问题的联系进行评估。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尚未有具体规定,因此法院会参考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司法解释等处理相关案件。文章主要介绍了涉及名誉权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包括侮辱和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以及侵权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害者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管辖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案例分析涉及四海电视公司诉重庆五湖媒体等侵犯其著作权案,法院认定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为侵权行为地
涉及域名纠纷的法律规定。相关纠纷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当事人可通过诉讼解决。法院管辖涉及侵权行为的域名纠纷案件,涉外域名纠纷案件需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确定管辖。相似域名可能导致公众误认,不正当的注册和使用可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建议遭遇纠纷的公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等。同时,文章也涉及名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法律保护。此外,文章指出了人肉搜索维权的困难,如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侵权证据难以追溯等。因此,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