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网络上的证据容易失去原始性,数字化信息的修改和删除难以发现和鉴别。此外,我国现行法律对证据的类型有明确规定,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在法定类型范围内,其效力受到质疑。因此,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受到计算机领域证据资源的限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力。
网络服务提供者往往卷入大量的网络侵权纠纷中,而网络上的身份可以匿名或使用虚假身份,这给侵权主体的认定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
网络的全球覆盖突破了地理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因此,网络侵权行为的后果可以迅速蔓延至全世界,而权利人却无法有效应对。
因特网将全球计算机和网络连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络空间,传统的司法管辖权在网络空间中难以确定。同一侵权行为往往涉及多个地点,物理位置在网络空间中的意义微乎其微,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管辖依据。
网络的发展为侵权行为提供了有利工具,侵权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侵害他人权益。受害人常常因缺乏法律依据或找不到侵权人及证据而无法采取有效的自我救济措施。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具体人格权包括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对于网上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侵权人的责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其他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不断增加,例如未经授权转载他人作品、未经许可转载新闻等。法院对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受理也逐渐增多。
最高人民法院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处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管辖地的确定和数字化作品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等。
网络编辑转载报纸内容的法律焦点和违法后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网站转载报纸内容引发争议。法律对报纸内容的保护有限,部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对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网站转载需征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网络编辑转载未经许可且不支付报酬可能会承担停止转载
网络侵权诉讼的程序与要点。首先,受害者需要收集证据以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包括诉前证据保全和网页公证等方式。其次,选择适当的起诉地有利于诉讼效率和当事人参与。在起诉时,需准备起诉状、相关证据及证据清单。网络侵权行为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众对经营主体的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涉及域名纠纷的法律规定。相关纠纷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当事人可通过诉讼解决。法院管辖涉及侵权行为的域名纠纷案件,涉外域名纠纷案件需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确定管辖。相似域名可能导致公众误认,不正当的注册和使用可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建议遭遇纠纷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