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图片的情况下,有可能侵犯著作权。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必须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除非符合法定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例外情形。合理使用情形包括个人学习、时事报道、科学研究等12种情形,可以在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作品,但需要指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
为了避免图片侵权案件的发生,法官提醒企业和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谨慎行事。例如,在委托设计公司制作网页或广告时,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并规定如若造成侵权损失的责任承担等内容。尽管如此,广告主与广告制作人仍需共同承担侵权责任,只是在承担责任后可以追究广告制作人的违约责任。因此,为了避免侵权官司,一是在使用图片前获得授权,购买图片的成本相对于可能面临的赔偿金额来说较低;二是自主创作,使用自己创作的作品,避免侵权风险。
合理使用是指在不需要作者许可和支付报酬的情况下使用作品的一种限制制度,被称为后创作者和社会公众使用版权作品的安全阀。
合理使用的判断通常有“三步测试法”和“四要素”标准。笔者认为,“四要素”标准更具实际操作性,通过判断使用行为的性质和目的、被使用作品的性质、被使用部分的数量和质量、使用对原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等因素来进行判断。
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途径下,使用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以及使用对原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应被作为重点考核标准。
个人非商业使用通常被认为构成合理使用的可能性更大。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合理使用的目的通常包括“学习”、“研究”、“评论”。然而,这些目的被严格限制。例如,“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这种立法设定是基于传统纸媒的传播环境,而在自媒体时代,传播手段、图片制作和获取都变得容易和快捷,因此,在强保护的前提下,司法实践对个人用户基于非商业目的使用图片的要求应该更宽松。
在商业使用情况下,使用行为是否获利并不是合理使用考虑的重点。因此,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图片使用过程中,使用主体未通过涉案图片获利通常不能成为适格的侵权阻却事由。
然而,并非所有商业使用行为都排除在合理使用范围之外。当使用行为构成转换性使用时,即使产生的新作品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并获利,只要新作品不会实质性取代原作品,原著作权人就存在容忍义务。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犯罪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计算机网络上实施的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行为。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多种犯罪行为。文章全面介绍了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种类,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