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其他网络侵权 > 网络犯罪侦查模式有哪些

网络犯罪侦查模式有哪些

时间:2024-05-08 浏览:7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857
网络犯罪属于新型的犯罪模式,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网络犯罪来获利等等,警方在接到网络犯罪报案之后,会先进行侦查,才能够有机会将案件告破将犯罪嫌疑人抓捕。那么,网络犯罪侦查模式有哪些?关注手心律师网,了解更多知识。

网络犯罪侦查模式的分类

一、作案人操作计算机

网络犯罪的实施需要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作案人无法直接进入虚拟空间。计算机在网络犯罪中起到了“帮凶”或“电子代理人”的作用。作案人通过操作计算机、敲打键盘等向外发出犯罪指令,使得计算机成为作案的“帮凶”或“代理人”。

二、犯罪指令的发出与执行

犯罪指令以数字形式发出、传递与被执行,使得网络犯罪得以实现。这是网络犯罪的演变顺序,前者是在物理空间完成的,后者则处在虚拟空间。

网络犯罪侦查模式的重建过程

侦查人员在网络犯罪侦查中,需要进行“重建”过程,即重建过去的案件情况。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事到机阶段和从机到人阶段。

一、从事到机阶段

在这一阶段,侦查人员需要追根溯源定位到作案的计算机。这是虚拟空间的侦查,依据是电子形式的痕迹物证,如比特流、电子指令、密码、IP地址、电子文件等。侦查措施包括网络监控、滤网、数据跟踪、计算机系统勘查、电子数据分析与鉴定等技术手段。

二、从机到人阶段

在这一阶段,侦查人员需要对操作计算机的作案人进行认定。这是物理空间的侦查,依据是各种传统形式的证据。侦查措施包括讯问、询问、辨认、实地勘验、物理搜查等传统的取证手段。

网络犯罪侦查模式的特点

网络犯罪侦查模式的两个阶段有着重大的不同:

一、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侦查

从事到机阶段是虚拟空间的侦查,从机到人阶段是物理空间的侦查。

二、依据的不同

从事到机阶段的依据是电子形式的痕迹物证,而从机到人阶段的依据是各种传统形式的证据。

三、侦查措施的不同

从事到机阶段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侦查,如网络监控、滤网、数据跟踪、计算机系统勘查、电子数据分析与鉴定等。从机到人阶段使用传统的取证手段进行侦查,如讯问、询问、辨认、实地勘验、物理搜查等。

网络犯罪侦查模式的成功需要两个阶段的侦查工作都得到重视和正确执行。在侦查过程中,必须找到作案的计算机和操作计算机的作案人,才能最终破案。

案例分析:操纵他人计算机实施的网络犯罪

以操纵他人计算机实施的网络犯罪为例,黑客通过迂回曲折的手段非法访问美国国防部的数据库。他通过登录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网站来攻击目标,看似无法追踪。然而,每次登录网站都会在系统日志中留下前一服务器设备的IP地址等电子信息。通过追踪IP地址和分析系统日志,侦查人员可以逐层追踪到黑客的终端计算机,然后结合传统的侦查手段进行侦破。在这个案件中,无论是从事到机阶段还是从机到人阶段,都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侦查工作的失败。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商用密码产品证书过期的处理方法

    商用密码产品证书过期的处理方法以及网购中侵犯消费者网络隐私的方式。对于商用密码产品证书过期,销售单位需及时申请认证续期,否则不得再销售产品。对于网购中的侵犯消费者网络隐私问题,平台泄露、卖方泄露、物流泄露和技术窃密是主要侵害方式,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是否合法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播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将受到治安处罚,严重时可能构成犯罪。此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辱骂、恐吓他人和编造虚假信息等行为也将受到法律制裁。

  • 实体店商品退货制度的法律规定

    实体店商品退货制度的法律规定。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商品时,没有明确的无理由退货制度,但在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时,有权要求退货。对于网络等销售的商品,消费者有权在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无理由退货。退货时,商品应完好,运费由消费者承担,除非有额外约定。同时,《消

  • 案件:网络购物协议管辖条款的案件
  • 网络侵权的物证及其重要性
  • 网络游戏管理规定与网络游戏服务协议必备条款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