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是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中的证据往往失去原始性,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网络上的信息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修改和删除行为难以发现和鉴别。此外,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七类证据,如果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不在法定类型范围内,难以产生证据效力。因此,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受到证据资源的限制。
网络服务提供者是网络环境下特有的主体,他们在网络的运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匿名或自己喜欢的名字,这给侵权人的认定带来了困难。
网络的全球覆盖突破了地理限制,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因此,网上侵权行为的后果会在全世界迅速蔓延,而权利人却无可奈何。
传统上,侵权行为适用被告所在地法或侵权行为地法。然而,因特网将全球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连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络空间,物理位置在网络空间中的意义微乎其微,传统管辖权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因此,面对复杂的网络案件,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管辖依据。
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成为一些人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侵权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法律滞后性,在网络中任意胡为,侵害他人权益。受害人常常无法自我救济,因为缺乏法律依据或找不到侵权人及证据。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