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首次对电子签名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并于8月23日的常委会会议上进行了第三次审议。目前,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缺乏明确规定,这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障碍。此外,电子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也不明确,导致在纠纷发生后难以确定责任。此外,电子签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没有法律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普遍缺乏对电子交易安全性的信心。
为了解决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或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并承认电子文件与书面文书具有同等效力,从而使现行的民商事法律同样适用于电子文件。由于电子商务往往需要第三方对电子签名人的身份进行认证,为交易双方提供信誉担保,这个第三方通常被称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认证机构的可靠性对于电子签名的真实性和电子交易的安全性起着关键作用。考虑到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为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可靠,电子签名法设立了认证服务市场准入制度,明确由政府对认证机构实施资质管理的制度。
在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过程中,许多委员提出应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和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如果认证机构的违法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应依法进行赔偿。此外,除了对机构进行相应处罚,还应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为此,最后通过的电子签名法明确了合同双方和认证机构在电子签名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并进一步细化了各种认证服务程序。此外,还增加了有关条款,以追究政府监管部门未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的法律责任。
针对草案中有关规定将涉及公用事业的文书全部排除在外的问题,一些常委会委员提出,这种排除范围过宽,不利于公用事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最后通过的法律中有关条款修改为“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服务的”文书除外,以扩大电子签名在公用事业中的应用范围。
中国于2003年4月开始起草电子签名法,起草过程中广泛听取了电子商务和法律方面的专家意见,并研究借鉴了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电子签名示范法,以及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立法。
电子签名的鉴定程序和条件,包括电子签名的制作数据需要属于签名人专有、签署时由签名人控制等要求。当事人可以选择符合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也可以选择使用第三方认证服务。电子签名的鉴定方法包括数据电文鉴定的范畴,涉及数据电文生成、传输、存储系统的鉴定。
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对司法管辖权的影响,指出在网络空间中无法像对待物理空间那样划分领域,从而引发法院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文章提到原告就被告原则在网络空间的困境,以及合同签订地和合同履行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在电子商务合同中,由于交易产品的特殊性,如在线信
电子合同的法律特征,包括订立方式的变化、虚拟性和广泛性的交易主体、电子化的意思表示、生效方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以及无纸化的载体等特点。电子合同使用电子签名,合同成立地点以收件人主营业地为准。电子数据易消失和改动,需采取加密和保全措施。
电子支付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如用户身份认证和电子邮件泄密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双重认证技术和数字证书。个人数字证书的颁发和应用保障了用户身份认证和交易安全。数字证书采用公钥密码体制,确保了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同时,SSL握手过程也为Web交易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