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员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根据第十三条规定,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第十四条规定,人民调解员应当具备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品质,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
根据第十五条规定,如果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出现以下行为之一,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将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解聘:
调解协议书可以作为口头协议发生争议或调解协议不明确时的参考证据。
调解协议书在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按指印,并由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
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可以参照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在订立调解协议时,应避免因重大误解导致协议显失公平,或者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当出现上述情形时,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协议。
当事人不能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调解协议。但如果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可以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如果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而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未全部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情况,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首先向当事人解释不受理的原因,并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有关机关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协助当事人解决问题,缓和矛盾。如果当事人的矛盾有可能随时激化,应在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后,及时提交有关机关处理。
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的相关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可以参与调解,但有限制,不得参与以其身份先行调解的案件。调解在民事诉讼中重要且广泛应用,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调解遵循自愿原则,但对于离婚纠纷,法律规定必须组织当事人进行强制调解。
劳动争议调解书生效后起诉的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调解书生效后一方不执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仲裁或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直接起诉可能不受理。文章还介绍了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包括申请调解、受理调解、开展调解、调解协议的仲裁审查确认以及告知申请仲裁的权利等步骤。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调解程序及条件。符合条件的刑事案件,如民间纠纷引起的犯罪案件和过失犯罪案件,可由司法机关主持双方当事人调解。若双方当事人和解,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需听取意见、审查自愿性和合法性,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过
轻伤刑事案件的调解权与立案程序。警察在立案前有权进行调解以促使双方和解,如调解不成功则会启动立案侦查程序。在检察院阶段,民事赔偿可调解,但刑事部分原则上不能自行调解。被告人可通过赔偿和取得被害人谅解争取免于起诉。派出所立案阶段的调解不会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