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出资行为是否触犯相关法律
时间:2025-07-25 浏览: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隐名股东出资行为是否触犯相关法律?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隐名出资行为是否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
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公司实际投资人不愿意出资的情况。要判断这些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主要需要考虑隐名出资行为是否规避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在某些行业限制境外资本进入的情况下,如果境外人士借用国内人士的名义进入该行业,这种行为就被认为是在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被视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隐名股东只能就其实际出资的部分向显名股东主张债权。只有当隐名投资的行为没有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时,才能被认定为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可以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当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的效力发生争议时,除非涉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认定该合同有效。根据前款规定,如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可以以已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如果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的权利,人民法院不会支持名义股东的主张。如果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要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在股东名册上进行记录、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也不会支持这样的请求。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行为的处理
根据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如果名义股东将登记在其名下的股权进行转让、质押或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可以以其对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要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来处理。如果名义股东处分股权导致实际出资人遭受损失,实际出资人可以要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而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实际出资人的请求。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相关案例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关于齐某某公司与薛某光、安某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案的公开宣判。法院判决原告齐某某公司与被告薛某光的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并要求被告安某某公司在一个月内办理股权转让变更登记。文章详细阐述了股权转让协议的生效条件、相关义务及法律责任,强
-
股东大会决议发行公司债券的决议
股东大会决议发行公司债券的相关内容。首先明确了决议的适用范围和决议事项,包括普通决议和特别决议。接着详述了股东大会决定发行公司债券时需包括的事项,如发行种类和数量、发行方式等。同时,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需满足资产条件、累计债券余额限制等条件。最后强调了发
-
股权质押应遵循公司法规定的股权转让程序
股权质押应遵循的公司法规定,特别是关于股权转让的程序。在股权质押中,涉及公司股东以外的人作为质押对象时,需召开股东会议进行表决。股权转让应遵循公司法中的规定,包括股东间的股权转移和向非股东转让股权的流程,以及优先购买权和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可能存在的额
-
股权登记的法律程序
我国《公司法》关于股权登记的法律程序。公司成立时,需在公司章程中载明股东信息,并签发出资证明书、建立股东名册及向工商机关登记。股权继受时,需修改相关记录并办理变更登记。股权登记形式包括公司章程、出资证明、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股权转移以股东名册记录为准
-
股权投资基金委托管理协议
-
公司未召开会议作出决定申请不成立是否支持
-
隐名股东出资行为是否触犯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