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外国立法例,包括罗马法、法国法律、德国法律、日本民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赠与合同被视为诺成合同。然而,在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问题上,这些法律都表现得十分谨慎。例如,《日本民法典》第五百五十条规定:“不依书面所进行的赠与,各当事人可以撤销。但已履行的部分不在此限。”这表明,日本民法只允许在未履行且没有书面约定的情况下撤销赠与合同。台湾学者也指出:“在动产方面,除非已进行实际赠与,否则在交付之前,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
可以看出,我国合同法对于任意撤销权的限制在公证行为和捐赠行为方面过于狭窄,并与《合同法》后续条文存在冲突。这与法规制定的目的——平衡双方利益关系——不相符。因此,有必要对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进行目的性限缩的解释。
首先,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毁损或灭失之前未行使任意撤销权,而在损害发生后才行使该权利,可以视为滥用权利,旨在逃避损害赔偿责任。这种滥用权利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应将其排除在法条文的意外。
其次,如果双方的赠与合同是书面形式,并且受赠人有足够理由相信赠与行为已发生,并且已经诚实地做好接受赠与的准备,赠与人就不得随意撤销。否则,赠与人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赠与合同作为一种常见合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如果不能从立法目的和法律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及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入手,往往会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造成不公平的结果。因此,必须明确并同等重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确保法律的有序公正运行。
合同失效的情形及法律规定。合同失效的情形包括附有解除条件的合同和附有期限的合同,这些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所规定。此外,合同要约失效的法定情形包括拒绝要约、要约人撤销要约、承诺期限届满未承诺以及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最新法律规
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在可撤销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当合同中存在重大误解时,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或变更合同。撤销权人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或变更。可撤销合同的要件包括误解由受害方自身过失产生、重大的误解影响合同内容、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重大误
一方请求变更或撤销合同的几种情况。其中包括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合同订立显失公平、以及因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对于这几种情况,受影响的合同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摘要中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合同生效的四个要件,包括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行为不违反法律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形式合法。文章详细解释了每个要件的内涵和重要性,并指出某些合同需要办理批准或登记手续才能生效,而某些合同则不受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