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关系指的是参与刑事诉讼的国家机关、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根据诉讼规则形成的程序意义上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不同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立场、任务、目的的不同,以及根据诉讼法赋予的不同权利和义务,以诉讼活动的实际进行为条件,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按照诉讼程序规则进行诉讼意义上的接触而形成的。
现代刑事诉讼以追求司法公正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大陆法还是英美法,都努力改善诉讼构造,使控辩双方在诉讼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真相,并保障裁判的客观和公正。刑事诉讼各主体根据承担的不同诉讼职能持有不同的诉讼立场,并与其他主体构成某种相互关系。在诉讼中,各方的立场和目的是明确的,控方的目的是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辩方的目的是否认或减轻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法官的目的是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作出公正的裁判。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刑事二审程序亦称上诉审程序,它可因控方或辩方的上诉而发生。对于提起上诉或抗诉的一方来说,二审程序是对一审错误判决进行救济的一种程序手段,使一审错误判决不生效,并将案件转移到上级法院重新审判。对于二审法院来说,审理上诉或抗诉案件不仅是一般的办案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一审判决是否公正的争议,实现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职能,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
刑事二审程序实质上是对第一审未生效裁判的错误进行救济的程序,一审时的控辩双方在二审中的诉讼关系发生了变化。如果二审程序是由控方提起抗诉,则一审法院成为程序意义上的被告,控方的诉求是纠正一审判决的错误;如果二审程序是由被告人提起上诉,则一审法院同样成为程序意义上的被告,被告人的诉求是改变一审判决。因此,在二审程序中,新的控辩关系应由上诉人(或抗诉机关)、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三者之间构成。
根据以上分析,应根据二审诉讼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新的刑事二审诉讼关系。在抗诉或上诉的案件中,一审法院应以“程序被告”的身份派员出席二审庭审,陈述一审判决的根据和理由。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派员出庭,陈述抗诉理由。如果一审被告人也提起了上诉,他在二审中的诉讼地位类似于“有独立请求权的当事人”,有权委托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并对一审判决发表意见。在这样的程序下,二审法院可以在兼听诉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公正的裁判。
尽管法院在一般意义上是中立的裁判机构,但在刑事二审程序中,一审法院成为“程序被告”,因为二审程序是为了纠正一审错误判决而进行的救济程序。一审法院应派员参与二审庭审,并就一审判决的根据和理由作出说明。这样的参与可以保证二审审判的公正性,避免缺席判决对司法公正产生不利影响。
二审和再审是两种不同的救济程序,二审是一种救济性措施,通过重新审理一审判决来纠正错误。而再审则是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判决已经生效执行的情况下,根据申请再审的理由是否充分来决定是否重新审理。
二审的审理范围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审查一审判决的错误并予以纠正。当上诉或抗诉提出之时,一审诉讼中的控、辩、审关系发生变化,上诉方或抗诉方将一审法院推到程序意义上的被告席上,并请求上级法院对一审判决错误进行纠正。然而,在二审庭审时,一审法院并不以实体意义上的被告身份应诉,而是以必要诉讼参加人的身份陈述一审判决的根据和理由。
再审是一种非常救济程序,只有在查明申请再审的理由成立,原判决确有错误的情况下,才能决定再审。再审的审理范围和程序与二审不同。再审中的诉讼关系也不同于二审中的诉讼关系。再审申请由负有审判监督责任的上级法院根据申请再审的理由是否充分来决定是否启动再审程序。
在刑事诉讼中,只有被指控犯罪并受到刑事追究的人才称为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因此,在实体意义上,一审法院不是二审诉讼中的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即刑事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有无及大小。无论是一审、二审还是再审,法院都会根据当时查明的情况尽可能作出正确的裁判。一审判决错误只是一审法官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错误评断,而二审的目的是纠正这种错误评断,而不是将一审法院作为刑事追究的对象。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关系,包括其定义、意义以及刑事二审程序的性质与任务。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关系是根据不同主体的地位、立场、任务等形成的程序意义上的法律关系。刑事二审程序是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错误进行救济的程序,其诉讼关系在二审中会有所变化。为了构建新的刑事二
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一部分,社区矫正具有惩罚功能。工作对象主要是特定罪犯,包括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等。工作定位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核心在于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社区矫正工作者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根据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