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处死刑的案件如何确定核准法院
时间:2025-09-08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
死刑核准权是死刑复核程序中最核心的问题,它关系到设立这一程序的根本目的能否实现,也关系到死刑复核程序能否真正发挥防止错杀无辜和罚不当罪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刑核准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国家规定所有死刑案件必须经过核准才能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在1957年获得了全部死刑案件的核准权。随后,根据1958年的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别行使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然而,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死刑复核程序受到冲击,死刑核准权被下放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颁布,规定死刑立即执行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而,不久之后,国家又作出了例外规定,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此后,死刑核准权的授权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各种严重罪行的死刑案件。
死刑核准权的问题
然而,死刑核准权的下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下放的时间太长,自1980年以来,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从未收回到最高人民法院,导致最高人民法院从未完整地行使过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其次,下放的范围太广,绝大多数死刑案件的核准权都被授予高级人民法院,只有少数案件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此外,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名存实亡,导致死刑复核程序被取消,这不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
死刑核准权的统一行使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2006年,《决定》修改了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为了贯彻《决定》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相关决定,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一改变既体现了国家对适用死刑的严肃慎重,又保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打击最严重的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有一定的意义。然而,死刑核准权的统一行使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之前已经核准的死刑案件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等。
结论
死刑核准权的确定是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防止错杀无辜和罚不当罪的目的能否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刑核准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一改变既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又保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然而,死刑核准权的统一行使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以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院管辖范围的划分方式
我国法院管辖范围的划分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负责普通刑事案件的第一审,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处理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及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并处理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处理重大刑事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则处理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刑事案件。
-
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和目的
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和目的。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别审判程序,旨在确保死刑的适用符合法律规定,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程序包括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和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等环节,具体实施中根据案件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
判处死刑的案件如何确定核准法院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
-
死刑复核与核准的区别
死刑复核与核准在法律程序上的区别。死刑复核由高级人民法院进行,而死刑核准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法律规定了不同案件死刑复核与核准的具体流程,包括不同级别的法院对于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与核准职责,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程序。
-
死刑辩护阅卷的程序及范围
-
一、死刑复核权下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制定背景
-
死刑立即执行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