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体方面:本罪侵犯了复杂客体,即破坏了市场交易活动中自愿、公平等原则。主要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次要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点和敲诈勒索罪不同,敲诈勒索罪主要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权利,这是强迫交易罪与敲诈勒索罪区分的主要一点。
2. 客观方面:行为人在商品交易中,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以暴力、威胁手段”,是指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身体实行强制或打击,如拳打脚踢、强拉硬拽等,或者一方对另一方实行精神强制,如以杀伤身体、毁坏财物、损坏名誉、造成经济利益损失相要挟等。
1. 次数多,时间长,涉及金额较大。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李某等人共强迫交易十余次,交易金额合计人民币四万余元。
2. 造成社会影响恶劣。被害人都受到李某等人的言语威胁,他们对李某等人的强迫交易行为敢怒不敢言。同时李某等人的行为也扰乱了该小区的正常装修工作秩序。以上几点足以说明其行为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不能按普通的民事侵权纠纷来处理,应依法认定构成犯罪。
1. 在主观方面,强迫交易罪中行为人的目的是完成商品或服务交易,而敲作勒索罪中行为人的目的则是非法占有公私财产。
2. 在主体上,强迫交易罪的主体是商品交易活动的一方当事人,具有特定性,而敲作勒索罪的主体则没有这种限制。本案中,李某等人向业主强行销售水泥、黄沙的行为,虽然业主不同意,但是可以看出李某等人主观上是以完成交易为目的,客观上也是强行完成销售水泥黄沙的交易行为。通过比较分析,本案符合强迫交易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故应定强迫交易罪。
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经营者不得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行为,保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是基本权利,包括选择经营者、商品品种和服务方式等。但自主选择权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不能侵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设立的九项权利,包括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等。这些权利涵盖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的各项权益,包括人身财产安全、真实情况了解、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公平交易、获取赔偿、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以及受尊重权等
知道是假货还购买是否受法律保护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消费者购买食品、药品时,如果发生质量问题纠纷并主张权利,人民法院不支持生产者、销售者以消费者明知存在质量问题而购买进行的抗辩。同时,赠品发生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损害,生产者、销售者也不能以消
强迫交易行为被认定为经济犯罪的一种,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强迫交易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和主体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