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以下情形之一的案件不适用速裁程序: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盲人、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在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指控事实、罪名、量刑建议提出异议;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但经审查认为可能不构成犯罪的,或者辩护人作无罪辩护;
(四)被告人对量刑建议没有异议,但经审查认为量刑建议不当;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未达成调解或和解协议,涉及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等事项;
(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严重影响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
(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累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定从重情节;
(八)其他不宜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
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认为案件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可以向司法机关申请适用速裁程序办理。但是,如果是辩护人提出申请,则需要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书面同意。
抗诉书的注意事项。根据诉讼种类的不同,抗诉书分为二审程序抗诉书和审判监督程序抗诉书两种。刑事抗诉书是监督法院审判活动、纠正错误判决的重要工具。抗诉书的正文部分包括犯罪事实及证据、提起抗诉的理由及法律依据,是抗诉书的关键内容,必须认真撰写,确保抗诉有理
刑法解释原则的确立,包括概念、不同观点的分析以及确立的标准和理由。刑法解释原则应涵盖合法性、合理性和技术导向性三个原则,相互补充,确保刑法解释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合法性原则维护刑法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合理性原则体现平等、公正和正义,技术导向性原
中国的死刑政策,特别是少杀慎杀原则及其在死刑复核制度中的体现。死刑政策强调在保留死刑的同时谨慎使用,确保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才适用死刑。死刑复核制度是中国独特的司法制度,旨在防止死刑误用,保证案件质量和公民权利。历史上,死刑复核制度几经变革,如今所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