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裁定适用于以下情况:
(一)不予受理;
(二)对管辖权有异议的;
(三)驳回起诉;
(四)保全和先予执行;
(五)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六)中止或者终结诉讼;
(七)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八)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九)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十)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
对于第一项至第三项裁定,可以提起上诉。
裁定书应当明确写明裁定结果和作出该裁定的理由。裁定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如果是口头裁定,应当记入笔录。
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时,应当由三名审判员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但是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一名审判员独任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时,应当由三至七名审判员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时,享有与审判员同等的权利。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和抗诉案件时,由三至五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应当为单数。
合议庭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当院长或者庭长参与审判案件时,自己担任审判长的职责。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一审程序包括起诉、立案、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二审程序则包括立案、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调解等环节。在宣判后,如果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包括单方委托鉴定、双方协商确定鉴定机构和法院指定鉴定机构三种方式。同时,也介绍了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及适用情形,以及在判断不同鉴定结论证明力大小时的考虑因素。此外,还提到了证据保全的相关内容。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进行申诉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可以进行再审,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再审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再审、抗诉再审、人民法院依职权再审等情形。在再审时,法院应当要求当事人明确其再审请求,并围绕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