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诉讼的救济对象是公司董事、经理、监事或其他侵害公司权益的人,而非提起诉讼的股东个人。与股东直接诉讼不同,股东直接诉讼涉及的是股东个人权益的侵害。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利益和股东个人利益都受到了损害,但公司是直接受害者,而股东是间接受害者。
股东代表诉讼的诉因并非股东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或个人利益发生纠纷。就法律关系而言,股东代表诉讼的诉因与股东个人没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能够提起诉讼的股东所依据的实体诉权并不专属于某一股东,而是属于公司。原告股东只是以代表人的身份,代表公司行使原本属于公司的诉权。因此,其他股东也可以基于同一事实提起代表诉讼,并且无法排除其他股东在诉讼中的介入。
在股东代表诉讼中,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即股东具有原告的身份。被告是实施侵害公司利益行为的人,包括公司董事、经理、监事和其他人。公司本身不是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
股东代表诉讼的后果由公司承担,归于公司,而不是归于提起诉讼的股东。
根据公司法第153条规定,如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属于直接诉讼,即一般意义上的诉讼,不属于股东代表诉讼。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决议无效之诉、决议撤销之诉、损害赔偿之诉和查阅权请求之诉等四种与公司决议和股东权益相关的诉讼类型。其中,决议无效之诉和决议撤销之诉关注公司决议的合法性问题,而损害赔偿之诉关注股东权益的保障。此外,修订后的公司法增强了股东的查阅权,为股东知情权问题和法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基于民法上的代理理论来解释。该制度作为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升华,能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防止法人制度的价值目标被异化。同时,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是法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弥补了单
隐名股东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义务。在公司合法有效成立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应根据是否参与公司管理和享受股东权益来判断其股东资格。若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且未参与管理,双方关系应认定为投资借款关系。隐名股东在公司未依法成立时与显名股东及其他股东的关系类似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