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诈骗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骗子会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的形象,通过其他渠道加你为好友。然后,他们会与你搭讪,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最终以各种名义骗取你的钱财。因此,我们应该对涉及金钱的陌生人保持警惕。
代购诈骗通常以低价代购或海外代购的方式进行。当你付款购买后,骗子会以各种海关问题为由,让你继续加钱。当你支付完款项后,骗子、商品和钱款都会消失。因此,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代购交易。
二维码诈骗常常以扫描二维码送礼物或购买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的方式进行。当你扫描了骗子指定的二维码后,病毒和木马程序就会植入你的手机。因此,我们不应随意扫描未知的二维码。
盗号诈骗是指骗子通过盗用朋友的账号和其他相关信息,冒充公司领导或家人,并以各种理由借钱或要钱。因此,在微信涉及借钱或要钱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电话确认。
现在朋友圈中有很多点赞活动,其中一些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当信息达到一定数量后,这些网站或公众号会自动消失,从而盗取你的个人信息。因此,在参与点赞活动时,最好能进行核实。
微信中有许多骗子通过发布条件优越的招聘信息进行诈骗,要求你支付各种费用。一旦你支付完钱,可能就找不到对方了。因此,在求职时,我们应尽量选择正规的网站或招聘会等渠道。
骗子通常会发布虚假的扶贫爱心帖,并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以吸引善良的人转发。同时,也会有很多人通过电话询问,这可能是吸费电话或电信诈骗。因此,在转发时,我们要谨慎行事。
招嫖诈骗通常以美女头像和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进行。如果你前往指定地点,很可能会遇到抢劫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正直,远离不健康的行为。
骗子通常会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创建一个名为“某某官方”的账号,让人误以为是真正的官方发布的消息,然后进行诈骗。因此,在关注公众号时,我们要关注已认证的公众号。
克隆诈骗是指骗子盗取他人账号后,下载其中的头像和其他资料,然后将朋友圈屏蔽,并冒充好友进行诈骗。因此,在微信聊天中遇到借钱等情况时,我们需要通过电话沟通进行确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的规定:
1.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上述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同时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 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 惯犯或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 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 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 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 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 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 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9) 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数额在5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应依照刑法第1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1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已经着手实行诈骗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原刑法第151条或者第152条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一万元是否构成合同欺诈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合同欺诈罪的构成要件是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达到二万元以上。因此,一万元金额不构成合同欺诈罪,属于治安案件范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