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使用虚假的证明材料,虚构不存在的单位,或者伪造身份证明、冒用他人名义的方式,欺骗他人签订合同,以此骗取钱财,并在得手后迅速逃离现场。
犯罪分子通过虚构购销产品、发包工程、投资协作等名目,诱使他人签订合同,并在收到对方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立即逃跑。
犯罪分子利用媒体和网络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业、部队和知名民营企业等单位的名义,以紧俏和滞销商品为诱饵,通过一方需购买某种物品,而另一方能提供此物品的方式来进行欺骗,并诱使第三方参与进来,最终达到诈骗目的。
犯罪分子为了证明自己“有经济实力”,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等作为担保,诱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并信任他们,然后通过经济合同诈骗对方的钱财。
犯罪分子虽然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但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他们会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以使对方当事人相信他们的履约能力和诚意,然后与对方签订更大金额的合同,一旦骗取大量钱财,便会立即消失。
犯罪分子先以高价签订买卖合同,并支付小额定金或货款,通过获取对方的信任,他们设法获得全部货物,然后以低价倾销这些货物,并迅速逃离现场。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合同犯罪的情形,包括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并介绍了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还提供了合同诈骗的防范措施,建议在签订合同时详细了解对方经营范围、核实人员单位真实性、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等,以避免受骗。
合同诈骗罪中的利息问题,包括合同约定与法律规定的关系、利息支付义务、刑事责任追究方式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诈骗罪的不同类型,包括利用合法公司名义进行诈骗、重操旧业者屡屡骗局不败、运用见证手法获得信任等情形,同时提及犯罪分子通过伪造担保票据实施非法获取的
非法集资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文中指出,非法集资中的合同一般无效,担保也无法律效力。针对集资诈骗合同的无效性,根据刑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借款人的借款行为构成犯罪,合同应认定为无效。不同地区的法院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分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