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格式条款,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格式条款是无效的。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制造假象、隐瞒真相,导致对方当事人错误地认识并同意订立格式条款。根据合同法的原则,合同需要双方当事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才能成立格式条款。在一方当事人欺诈或胁迫的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难以表达真实意愿,因此通过欺诈或胁迫手段订立的格式条款是无效的。
双方当事人非法串通在一起,共同订立某种格式条款,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损害的情况下,格式条款是无效的。恶意串通是指双方当事人合谋制定格式条款,从而导致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受损。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行为来掩盖其非法目的的行为。当事人通过表现出合法的形式或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和达到非法目的。这种行为也被称为隐匿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当事人故意采取的形式或行为并不是其真实意愿,而只是为了掩盖和达到非法目的。
格式条款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是订立格式条款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公共利益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双方当事人在订立格式条款时必须遵守这一准则。任何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公民健康、毒害公民心灵、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格式条款都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即使合同当事人双方同意,也属于无效格式条款。
如果格式条款提供方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或排除对方主要权利,该条款是无效的。例如,中介公司提供的格式条款中约定,如果买受人未能成功签订买卖合同,则需向中介公司支付总款的2%作为违约金。这样的条款就是中介公司加重买受人责任、排除买受人主要权利的条款,因此无效。
法律不允许在合同中约定关于造成人身损害无需承担责任的免责条款,以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权益。例如,在旅游合同中约定因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而遭受人身损害,旅行社无需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就属于无效格式条款。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对消费者作出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也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和技术手段强制交易。例如,商家规定的“发生特定情形,商家概不负责”、“本商品离柜后概不负责”、“钱款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等条款都是无效的格式条款。
如果格式条款中约定,当事人中的一方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并免责该方的赔偿责任,该免责条款是无效的。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行为,表明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较大,因此不应纵容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因此,以此为内容的免责条款是无效的,旨在保护当事人中利益受损的一方。
如果格式条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包括当事人的订约目的、格式条款内容和形式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该格式条款是无效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合同法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定。在订立合同时,采用格式条款的一方应遵循公平原则,对免责或限制责任的条款需提请对方注意并说明。若格式条款违反民法和合同法强行性规定、违反民法基本原则,如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则该条款无效。在解释格式条款
免责条款的定义和分类,特别是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由一方预先制定并加入合同的,没有经过双方协商。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格式合同的名称和定义,格式合同具有重复使用性、预先拟定性和订立时的不可协商性等特点,其中不可协商性是最显著的特征。
保密协议的内容,其中包括保密信息的定义、范围、载体以及保密义务。协议详细列出了需要保密的信息范围,如各类文件、合同、商业计划、客户数据库等。乙方在任职期间和离职后都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或披露保密信息。此外,还规定了专有服务和竞业禁止条款,乙方在任职期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具体包括欺诈或胁迫手段订立条款、恶意串通损害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加重对方责任排除权利、造成人身损害免责条款无效以及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无效格式条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