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工伤发生后,当受害职工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并且存在残疾或影响劳动能力时,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尽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期限,但伤情稳定后及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有利于获得赔偿。
劳动能力鉴定的内容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等级鉴定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鉴定,合称为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等级鉴定确定受害职工因工伤导致劳动能力下降的程度,即劳动能力发挥的障碍程度。根据规定,劳动功能障碍等级分为十级,也称为十个伤残等级,其中一级为最重,十级为最轻。
生活自理障碍等级鉴定分为三级,分别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根据受害职工的伤残情况和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确定受害职工的劳动功能障碍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并以此确定其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
此外,还规定了复查鉴定。根据《条例》第28条规定,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复查鉴定仍需进行上述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为两级: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第一级,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的代表组成。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还建立了医疗卫生专家库,将具备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知识和具备良好职业品德的专家列入备选人员,作为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组的备选人选。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在申请时,应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
第一级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为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该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如果必要,鉴定委员会可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相关诊断。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的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若必要,鉴定结论的期限可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级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为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若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可在收到该鉴定结论后的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不能再要求重新鉴定。
工伤伤残鉴定的申请流程。首先,劳动者发生工伤并治疗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障碍分别分为十级和三级。其次,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市级鉴定委员会应在60日内作出结论,如有需要可延长3
劳动能力鉴定的要求和流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申请鉴定需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向市级鉴定委员会提出,并提供相关资料。鉴定结论应在60日内作出,如不服,可在15日内提出再次鉴定申请。此外,还介绍了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的相关内容。
工伤事故赔偿责任下的费用承担问题。包括工伤职工伤残鉴定费用、伤残等级复查鉴定费用、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复查和再次鉴定费用以及停工留薪期鉴定费用的承担方。其中,初次伤残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如果购买了足额工伤保险则由保险基金支付;重新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
山西省工伤保险条例对于不同伤残等级职工的待遇规定。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可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享受的伤残津贴,如果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伤保险基金将补足差额。五级和六级伤残职工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也享受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七级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