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法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非刑事司法赔偿审判实践中,错误执行和违法保全是被申请赔偿的主要司法行为,分别占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的60%和25%左右,总计占80%以上。为此,《解释》对错误执行和违法保全进行了规范。
《解释》第四条规定了违法采取先予执行措施的情形,包括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先予执行、超出诉讼请求的范围先予执行以及其他违法行为。
此外,法院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执行超出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数额和范围、违法执行案外人财产等都被归入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的范畴。
根据《解释》的规定,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中,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精神损害的,应按照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在侵权行为影响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这是司法解释中首次规定非刑事司法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刑事司法赔偿以财产损害赔偿为主,但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也应进行人身损害赔偿。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中侵犯人身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未明文规定适用于非刑事司法赔偿。然而,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实施违法拘留、殴打、虐待等行为,对公民人身权利造成的损害后果可能不亚于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中的损害后果。因此,《解释》将精神损害赔偿首次引入非刑事司法赔偿领域,完善了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的适用范围。
刑事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赔偿的程序。首先,提起赔偿请求的前提是确认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其次,在存在多个赔偿义务机关时,请求人有权选择向任何一个提出赔偿请求。最后,赔偿义务机关应在收到请求后两个月内作出决定,如未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决定或请求人对决定不服,可向上
国家赔偿法第三章第三节关于刑事赔偿程序的内容。其中规定了被害人或其合法代表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要求为第一步,若不满赔偿决定可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诉,并最后通过追偿程序保障权益。但当前规定在第二十三条存在缺陷,未明确人民法院赔
行政赔偿中的追责问题,包括追责权的法律依据、行政赔偿的范围、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等。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时,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在赔偿后有权向责任人追究责任,责任人应依法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并可
司法解释中关于非刑事司法赔偿的规定,其中错误执行案件占比高达60%,违法保全也占据相当比例。司法解释对错误执行和违法保全进行了明确规范,并首次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精神损害的,需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