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又称为实际投资人,是指根据书面或口头协议委托他人代持股权的个体。与隐名股东相对应的是显名股东。
隐名投资是一种投资方式,指投资人实际认购了出资,但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股票(仅指记名股票)、出资证明书和工商登记等却显示他人为股东。在这种投资方式中,实际出资并享有投资收益的人被称为“隐名投资人”、“实际投资人”或者“隐名股东”,而被公司对外公示的投资者则可称为“显名股东”。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在股东资格的认定和行使权利的便利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隐名股东应满足以下条件方可被认定为股东资格:
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以及部分高级法院对确认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持有条件认可态度,但具体条件有所不同。
根据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确认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应满足以下条件:
如果挂名股东故意侵犯隐名股东的利益,隐名股东首先需要确立其实际股东的地位。为了避免这种法律风险,隐名股东应在一开始就采取预防措施。如果没有特别的书面约定,只能通过诉讼解决。在诉讼前,需要确定以下几点:
只有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确认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对公司享有股权:
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通过司法救济维护隐名股东的合法权益。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本网进行律师咨询。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原始股与干股的区别。原始股是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票,投资者通过购买可获得公司管理和决策权,有机会获得高额回报。而干股则是特定个体虽未出资,但被视为持有股份并参与分红。干股的权利和义务由赠股协议确定,其资格确认以协议为准。如果干股存在瑕疵,股份的受让人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则和依据。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包括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实质性证据指投资者出资行为相关证明。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仅具有宣示和公示意义。股东名册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对抗公司功
隐名股东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义务。在公司合法有效成立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应根据是否参与公司管理和享受股东权益来判断其股东资格。若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且未参与管理,双方关系应认定为投资借款关系。隐名股东在公司未依法成立时与显名股东及其他股东的关系类似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