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离婚案件的审理程序包括审理前的准备、调解和开庭审理三个阶段。
审理前的准备阶段,人民法院在收到立案材料后,经过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应在7日内立案,并在立案后的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的15日内可以提出答辩状。审判人员会审阅诉讼材料,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诉讼保全。
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件后,首先会对当事人进行调解,以促使双方消除分歧,互相谅解,达成和好或者离婚的协议。如果双方和好,人民法院一般不会发出调解书,原告可以撤诉。如果双方达成离婚协议,人民法院会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调解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如果调解不成,人民法院会进行开庭审理。在开庭三日前,法院会通知当事人开庭日期。在开庭审理前,书记员会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法庭纪律。审判员会核对当事人的身份,宣布案由。如果是合议庭审理,会宣布合议庭的组成,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之后,开始法庭调查,包括询问当事人的案情,询问证人并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询问鉴定人并宣读鉴定结论。接着是当事人举证和对方质证。之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发表意见,双方进行辩论。最后是当事人的陈述。之后,休庭,等待判决。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一审程序包括起诉、立案、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二审程序则包括立案、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调解等环节。在宣判后,如果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
诉讼离婚的具体流程和步骤。当协议离婚无法达成时,一方可通过法律程序起诉离婚。起诉离婚需符合四个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存在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属于被诉法院的管辖范围。提交诉状后,法院将进行审理和判决。如当事人对判决不满,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包括单方委托鉴定、双方协商确定鉴定机构和法院指定鉴定机构三种方式。同时,也介绍了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及适用情形,以及在判断不同鉴定结论证明力大小时的考虑因素。此外,还提到了证据保全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