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不同,可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和组织犯。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不可能同时兼任教唆犯或帮助犯的角色,反之亦然。
根据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和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主犯不可能同时兼任从犯或胁从犯的角色,反之亦然。在共同犯罪中,可能只存在主犯而没有从犯,但不可能只存在从犯而没有主犯(当然,主犯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
实行犯,也称为正犯,包括直接正犯、间接正犯和共同正犯。
直接正犯是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其在犯罪事实上具有支配性地位,被视为正犯。行为人不必亲自出现在犯罪现场,也不必亲自参与共同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或欺骗手段支配直接实施者,从而实现构成要件的实现,这被称为间接正犯。间接正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身体活动。
第二,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身体活动受强制的身体活动。例如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用其身体活动。
第三,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即利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这包括:
1.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
2.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
3.利用他人犯其他罪的故意。
第四,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份。这种情况下,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这包括:
1.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目的的行为。例如,甲欲实施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向乙隐瞒牟利目的,利用乙传播淫秽物品。由于乙不具有牟利目的,只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而甲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间接正犯。在传播淫秽物品罪范围内,二者构成共同犯罪。这是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同犯罪的一种情况。
2.利用他人有故意但无身份的行为。
第五,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第六,利用被害人的行为。当利用者使被害人丧失自由意志,或者使被害人对结果缺乏认识或产生其他法益关系的错误,导致被害人实施了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时,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
聚众斗殴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多次聚众斗殴、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等情形下,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将面临刑事处罚,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聚众斗殴中共同犯罪的认定要根据犯罪分子的实际作用大小来确定,不应一概认定为
诈骗罪的共犯和从犯的区别。根据我国刑法,从犯是共犯的一种形式,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诈骗罪的从犯认定标准包括在实施诈骗前的共谋、犯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次数、行为强
校园欺凌与打架的区别。校园欺凌具有长期性、隐秘性和不对等强弱关系等特征,表现形式包括直接和间接欺凌。相关法律知识介绍了《治安管理法》对于校园欺凌和打架行为的处理方式和处罚规定,包括调解、处罚以及对特定行为的严厉打击。
刑事案件中胁从犯的处罚问题。文章指出,胁从犯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其处罚原则应基于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胁从犯减免处罚的理由,包括其在受到胁迫时的有限意志自由、个人合法权益与国家、公共利益的权衡等。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