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诈骗罪立案后,如果主动退还的金额较大,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起诉或受到刑事处罚,而如果退还的金额超过较大的标准,将减轻处罚。
在实施诈骗前的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者通常被认定为主犯,而随声附和、表示赞同者通常被认定为从犯。然而,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也被视为主犯,而不构成从犯。
另外,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通常被认定为主犯,而被动接受任务、服从指挥者通常被认定为从犯。多人实施诈骗罪被视为共同犯罪,但首次参加共同犯罪或参与次数较少的,以及仅参与了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被认定为从犯。
此外,在诈骗案中实施行为强度较小或技巧不够熟练的人也被视为从犯。从犯通常由于初次作案、行为强度小或技巧不熟练,对造成犯罪结果只起很小的作用,甚至根本未起任何作用。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问题及其相关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定义和认定条件,以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共犯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串通的情况。文章还解释了刑法中关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的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犯罪主体的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和犯罪的主观要件。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具备共同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的犯罪故意,并且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共犯问题,特别是非乘车人的指使行为是否构成共犯。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的指使逃逸行为若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对于一般非乘车人的指使逃逸行为,则不构成共犯。
刑法第27条第2款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罚量刑原则。对于从犯,其刑事责任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主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量刑;胁从犯因被胁迫程度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而受减轻或免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