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概念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指的是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若是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则不以共同犯罪论处,而是根据各自所犯罪行分别处罚。
1. 主动全部退赃、退赔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被动全部退赃、退赔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2. 主动大部分退赃、退赔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被动部分退赃、退赔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
3. 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追缴赃款赃物,并未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基准刑10%以下。
4. 刑事案件立案后,犯罪分子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应贯彻于刑法实施的各个方面。在准确量刑时,需要根据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及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来进行判断。因此,确定对基准刑的调节比例时,需要充分界定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以及所犯罪行的轻重和所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再结合具体的退赃退赔数额。在考虑减刑时,应当考虑共同犯罪人所参与的全部罪行,并根据各犯罪人退赃、退赔义务的实际履行情况与犯罪数额的比例进行考量。同时,当共同退赃、退赔义务履行完毕后,对于超过其责任限额承担的部分,可向其他共同犯罪人追偿。
聚众斗殴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多次聚众斗殴、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等情形下,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将面临刑事处罚,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聚众斗殴中共同犯罪的认定要根据犯罪分子的实际作用大小来确定,不应一概认定为
诈骗罪的共犯和从犯的区别。根据我国刑法,从犯是共犯的一种形式,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诈骗罪的从犯认定标准包括在实施诈骗前的共谋、犯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次数、行为强
校园欺凌与打架的区别。校园欺凌具有长期性、隐秘性和不对等强弱关系等特征,表现形式包括直接和间接欺凌。相关法律知识介绍了《治安管理法》对于校园欺凌和打架行为的处理方式和处罚规定,包括调解、处罚以及对特定行为的严厉打击。
刑事案件中胁从犯的处罚问题。文章指出,胁从犯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其处罚原则应基于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胁从犯减免处罚的理由,包括其在受到胁迫时的有限意志自由、个人合法权益与国家、公共利益的权衡等。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