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标价是指商家在商品标价上故意标示错误的价格,以误导消费者。例如,在餐饮部的商品标价签上标明象鼻蚌价格每斤78元,但实际结算时却按每斤200元结算,并声称标价是小象鼻蚌的价格。
两套价格是指商家采用不同的标价簿,以欺诈消费者。例如,在酒店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但在结账时却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导致消费者被多收费用。
模糊标价是指商家使用误导性的文字或宣传手法,以模糊价格信息,误导消费者。例如,商厦以“出厂价”搞促销活动,但实际上标示的价格与实际出厂价不符。
虚夸标价是指商家在宣传中夸大其商品价格的优势,以误导消费者。例如,在经营场所进行宣传时标示“全市最低价”、“价格低于同行”,但实际上商品价格并不低于其他商家。
虚假折价是指商家宣传折扣优惠时,实际上只有部分商品享受折扣,以误导消费者。例如,商店宣传全场2折,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商品按照2折销售。
模糊赠售是指商家在促销活动中未明确标明赠送商品的品名和数量,以误导消费者。例如,餐饮公司打出“买一送一”的条幅,但未标明赠送商品的具体信息。
隐蔽价格附加条件是指商家在促销活动中附加一些不明显的条件,以误导消费者。例如,百货公司采取“购物返A、B券”的手段,但未提前告知消费者B券只能使用等值人民币现钞。
虚构原价是指商家在销售活动中虚构商品的原价,以夸大降价幅度,误导消费者。例如,商场使用降价标价签标示原价158元,现价98元,但无法提供原价的交易票据。
不履行价格承诺是指商家承诺的价格优惠未能实际兑现,以误导消费者。例如,超市承诺购买某品牌清洁抹布实行买三送一,但实际上消费者并未获得赠送。
质量与价格、数量与价格不符是指商家销售的商品质量、数量与标示的价格不相符,以误导消费者。例如,商店按正品价格销售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或者标示某商品重量为1000克,但实际重量只有750克。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