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庭前准备工作中,律师应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并写好代理词和辩护词。在材料的组织中,律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选择用词,字斟句酌;2、合理调配语句,布局有序;3、确保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晰;5、突出重点,恰当详略。
成功的律师在庭审辩论和代理中,具备驾驭和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律师在这方面的发挥提供了机会。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脱稿,并善于开场白。开场白需要立即吸引法庭的注意、传达案件的严重性、表明对本案的真诚和表达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清晰吐字。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清晰准确地表达,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3、善于入情入理。律师的辩论语言应该感人而不伤人。使用情感时,需要注意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情色彩要与案情相适应,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情色彩,情感措辞应是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除了文字和语言表达技巧外,律师还应具备良好的体态语言表达技巧。有声与无声、语言与体态的融合统一,才能展现律师精湛的表达能力。律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柔中有刚,举止大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要有风度、有气魄,不卑不亢。无论得势或失利,都应保持冷静、沉稳有序,言而有据;2、控制情绪。律师在庭审中可能遇到各种非正常的情况,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应对,即时采取有效措施,稳中求胜;3、区分不同轮次的辩论。第一轮辩论可以事先准备,后续轮次的辩论需要根据法庭辩论情况随机应变,针对对方上一轮观点进行有的放矢的驳斥,但不应重复己方已经充分阐述过的观点。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应保持中立姿态,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他们的主张和理由给予同等关注。在引导当事人充分举证、质证、查找事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将自愿同意调解的意见表达在法庭上,为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纠纷提供充分条件。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应具备“五心”,即爱心、耐心、信心、诚心和公心。爱心要求调解人员有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的精神,耐心要求调解人员具备倾听和忍耐的品质,信心要求调解人员有自信心,诚心要求调解人员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公心要求调解人员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深入调查是调解成功的前提。调解人员在调解工作中应进行细致的调查,掌握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以便在调解时有理有据,避免说话授人以柄。调解人员还应找准纠纷的原因,通过疏导和消除误解,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不同案件的当事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调解人员应学会掌握当事人心理活动的本领,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文化素养、脾气性格等确定调解方案和策略。例如,对于脾气暴躁的当事人,调解人员可以用温和态度平息其怒火,以促成案件的调解。
在群体性纠纷中,调解人员应综合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可以借助关键人物的力量,促成案件的调解,以解决纷争。
调解工作应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保持公平和公正,才能保证调解结果的合法性、权威性和约束力。当事人认为调解结果合情合理、公平公正,才会自觉履行协议。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一审程序包括起诉、立案、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二审程序则包括立案、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调解等环节。在宣判后,如果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包括单方委托鉴定、双方协商确定鉴定机构和法院指定鉴定机构三种方式。同时,也介绍了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及适用情形,以及在判断不同鉴定结论证明力大小时的考虑因素。此外,还提到了证据保全的相关内容。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进行申诉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可以进行再审,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再审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再审、抗诉再审、人民法院依职权再审等情形。在再审时,法院应当要求当事人明确其再审请求,并围绕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