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犯罪的形式
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保险诈骗罪中,共同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 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之间共同故意诈骗保险金的行为,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2. 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保险金提供条件的行为,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3. 投保人等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共同故意诈骗保险金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二、关于保险事故的鉴定人等是否构成共犯的争议
对于保险事故的鉴定人等是否可以构成共犯的问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刑法第198条第4款的规定具有特殊性,即保险诈骗的共犯在鉴定人等不知情或单方面故意时仍可成立。其中单方面故意的情况属于片面共犯。
三、关于不知情也可构成共犯的问题
在实践中,投保人等为骗赔往往向保险事故的鉴定人等行贿。然而,这并不能表明投保人等完全清楚行贿的目的是为了骗赔。即使鉴定人等在客观上出具了利于骗赔的材料,也不能认定其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这样的行为可能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或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四、关于单方面故意构成片面共犯的问题
在实践中,保险事故的鉴定人等未与投保人等相互勾结,只是偶然或意外得知投保人等准备骗赔后,出于各种原因而故意向投保人等出具虚假的证明材料的情况,符合片面共犯的成立条件。然而,这种情形很难得到证明,因为要证明鉴定人等未与投保人等通谋,却在知道其要骗赔后暗中为其提供虚假证明助其骗赔是非常困难的。
五、关于共同犯罪的定性及处罚问题
对于第三种共同犯罪,在定性上、理论及实务上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 主犯决定说:根据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来确定定贪污罪、职务侵占罪还是定保险诈骗罪;2. 一般主体决定说:如果保方人员与诈骗犯罪人相互勾结,共同诈骗保险人的保险金,构成保险诈骗的共犯,依共同犯罪处罚;3. 特殊主体决定说:投保人等利用保方人员进行犯罪,对各共同犯罪人应根据保方人员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构成的犯罪定罪量刑;4. 区别对待说:如果保方人员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保险诈骗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如果利用职务之便共同故意实施保险诈骗行为,在保方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时,构成贪污罪;在保方人员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时,构成职务侵占罪。
结论
对于保险诈骗的共犯问题,目前学术上存在较大争议。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各共同犯罪人的定性及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