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私募基金有限合伙协议约定保底的有效性持否定态度,并且禁止提供优先级份额认购者保本收益安排。
有限合伙人的保底协议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内部保底和外部保底。内部保底是指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或劣后级有限合伙人承诺提供保底;外部保底是指合伙企业的外部第三方承诺提供保底。这两种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担保方来源于合伙企业内部还是外部。
有限合伙人的保底条款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保证本金不受损失、保证本金加固定收益、保证本金加最低回报等。实践中,也有担保方不约定亏损分担,而承诺差额补足的情况,即在有限合伙人未足额收回投资本金或收益时,由担保方对该差额进行补足。根据补足对象的不同,这种差额补足承诺可以分别归入上述三种类型。
不论何种形式或类型,内部保底的本质都是合伙企业合伙人约定排除风险共担原则,甚至排除了一部分收益共享原则;外部保底的本质都是担保方为有限合伙人提供保证担保。
1. 有限合伙人内部保底
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的“风险共担”原则,有限合伙人的内部保底由普通合伙人或劣后级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人进行完全的内部保底存在较大的违法风险。然而,如果普通合伙人或劣后级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出资有限,并为部分有限合伙人提供有限风险补偿,这种约定可能被认定为未违反“风险共担”原则,而有效。因此,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内部保底,建议尽量避免约定“保证本金不受损失、保证本金加固定收益、保证本金加最低回报”等表述,而从分配顺序入手,约定有限合伙企业优先向有限合伙人进行分配,直至有限合伙人收回本金后,再向普通合伙人进行分配。
2. 有限合伙人外部保底
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外部保底,由于其属于非典型的保证担保性质,一般应认定为有效。然而,对于有限合伙型私募证券基金,外部保底违反了相关监管规则,建议尽量避免约定该等外部保底条款,以免在私募基金的合规上遇到障碍。
委托人与受托人(乙方为林武标)之间的代持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代持标的、代持期限、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甲方因某些原因无法直接作为工商登记合伙人,因此将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份额交由乙方代持。代持期间,乙方需确保合伙份额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接受甲方的监督。
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合伙企业的资格审查、合作方式、利润分配、会计及账册保管、幼儿园事务、禁止事项、解散与清算以及违约责任。其中强调了合伙人的资格审查的重要性,合作方式中需要明确出资的折价和登记手续,利润分配应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同时明确了会计方法和
甲乙双方基于诚信、平等、互利原则达成的合作共识,包括合作项目、双方责权利、合作模式、合作期限等。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订立合伙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如理清合伙人的出资、审查合伙人的主体资格、禁止使用特定字样等。该协议是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
合伙协议效力的认定方法,包括根据书面合伙协议、口头合伙协议和经营活动、合伙条件和主体资格的限制进行认定。同时,签订合伙协议时需要注意约定合作伙伴的职责、明确合伙投入比例和利润分配方式、建立合作方的退出机制以及建立商业信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