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入户抢劫”的认定,应注重审查行为人的目的。如果行为人入户后以侵害户内人员的人身、财产为目的实施抢劫,应认定为“入户抢劫”。而如果行为人经户内人员允许入户后临时起意实施抢劫,或者临时起意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而转化为抢劫,不应认定为“入户抢劫”。
2.对于部分时间从事经营、部分时间用于生活起居的场所,行为人在非营业时间强行入内抢劫或以购物等为名骗开房门入内抢劫的,应认定为“入户抢劫”。对于部分用于经营、部分用于生活且之间有明确隔离的场所,行为人进入生活场所实施抢劫的,应认定为“入户抢劫”。如果场所之间没有明确隔离,行为人在营业时间入内实施抢劫的,不认定为“入户抢劫”,但在非营业时间入内实施抢劫的,应认定为“入户抢劫”。
1. “公共交通工具”包括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地铁、轻轨、轮船、飞机等,不包括小型出租车。对于实际从事旅客运输的大、中型交通工具,即使没有商业营运执照,也可认定为“公共交通工具”。接送职工的单位班车、接送师生的校车等大、中型交通工具,也视为“公共交通工具”。
2.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包括在运营状态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及司售、乘务人员实施抢劫,以及拦截运营途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对旅客及司售、乘务人员实施抢劫。但在未运营的公共交通工具上针对司售、乘务人员实施抢劫不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如果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暴力、胁迫或麻醉等手段对特定人员实施抢劫,一般应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认定“抢劫数额巨大”应参照各地认定盗窃罪数额巨大的标准,以实际抢劫到的财物数额为依据。如果行为人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明确目标,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抢到财物或实际抢得的财物数额不大,应同时认定“抢劫数额巨大”和犯罪未遂的情节,并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和未遂犯的处理原则量刑。
根据《两抢意见》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抢劫信用卡后使用、消费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使用、消费的数额为抢劫数额。无法实际使用、消费的部分不计入抢劫数额,但应作为量刑情节考虑。通过银行转账、电子支付、手机银行等支付平台获取抢劫财物的,以行为人实际获取的财物为抢劫数额。
对于“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认定,应综合审查行为人是否穿着军警制服、携带枪支、出示军警证件等情节,判断是否足以使他人误以为是军警人员。如果行为人仅穿着类似军警的服装或仅以言语宣称系军警人员但未携带枪支、也未出示军警证件而实施抢劫,要结合抢劫地点、时间、暴力或威胁的具体情形,依照常人判断标准,确定是否认定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
如果军警人员利用自身真实身份实施抢劫,不认定为“冒充军警人员抢劫”,应依法从重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主要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一般不考察是否既遂。但如果所涉财物数额明显低于“数额较大”的标准,并且不具备《两抢意见》第五条所列五种情节之一,不构成抢劫罪。所谓“当场”是指在盗窃、诈骗、抢夺的现场以及行为人刚离开现场即被他人发现并抓捕的情形。
如果行为人以摆脱的方式逃脱抓捕,暴力强度较小,未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可不认定为“使用暴力”,不以抢劫罪论处。
如果在入户或者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诈骗、抢夺后,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在户内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构成“入户抢劫”或者“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如果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犯罪,其中部分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对于其余行为人是否以抢劫罪共犯论处,主要看其对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人是否形成共同犯意、提供帮助。如果存在一定的意思联络,对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人提供帮助或实际成为帮凶的,可以以抢劫共犯论处。
主犯与从犯的区别以及处罚。主犯包括组织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则包括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和教唆犯,以及起辅助作用的从犯。主犯的处罚依据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犯的处罚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此外,被胁迫参
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勉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情节轻微的过失犯罪,可以不认定为犯罪,处理方式包括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处理决定需根据法律规定特定情况做出。
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的定义、作用以及类型。首要分子在集团犯罪或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导作用,是主犯的一种。中国刑法对首要分子的处罚在定罪量刑中具有重要作用,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更是被严惩的对象。刑法对首要分子的类型和处罚都有具体规定。
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分类。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形态。文章详细解释了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概念,并阐述了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以及各行为与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