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告开庭之前,书记员应先核对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接着,书记员向诉讼参与人及旁听群众宣读法庭规则,并向审判长报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审判长宣布开庭,并传唤当事人到庭。审判长会查明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等。此外,审判长还会记录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以及收到附带民事诉讼的日期等。
审判长公布案件来源、起诉案由以及是否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审判长会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名单,并告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享有的诉讼权利。这些权利包括:
审判长应分别询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如果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审判人员或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并且合议庭认为符合法定情形,应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回避处理。如果不符合法定情形,应当当庭驳回,继续法庭审理。如果申请回避人当庭申请复议,合议庭应当宣布休庭,待作出复议决定后,决定是否继续法庭审理。同意或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及复议决定由审判长宣布,并说明理由。在必要时,院长也可以到庭宣布这些决定。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判后,一般应当连续进行审判。然而,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会影响审判的进行,因此可以延期审理:
一旦延期审理的原因消失,合议庭应重新开庭审理案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一审程序的期限,人民法院应在受理公诉案件后的一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如果遇到《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对于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应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对于人民检察院建议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可以重新计算审理期限。然而,因为当事人和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而延期审理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延期审理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一审程序包括起诉、立案、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二审程序则包括立案、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法庭调解等环节。在宣判后,如果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
诉讼离婚的具体流程和步骤。当协议离婚无法达成时,一方可通过法律程序起诉离婚。起诉离婚需符合四个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存在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属于被诉法院的管辖范围。提交诉状后,法院将进行审理和判决。如当事人对判决不满,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包括单方委托鉴定、双方协商确定鉴定机构和法院指定鉴定机构三种方式。同时,也介绍了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及适用情形,以及在判断不同鉴定结论证明力大小时的考虑因素。此外,还提到了证据保全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