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涉及两人以上的结伙作案时,通常被称为共同犯罪。
首先,各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即必须具备共同的犯罪行为。这意味着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必须指向同一个目标,并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
其次,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必须由一个共同的犯罪目标将他们的单个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犯罪活动整体。
最后,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必须与发生的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
与单独犯罪行为相比,共同犯罪具有显著的特点。单独犯罪行为是根据我国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因此,对于单独犯罪,只需要根据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对犯罪分子进行定罪即可。而共同犯罪行为除了实施犯罪行为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外,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如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都是由刑法总则规定的。只有将这些行为与实施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解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
(一) 实施行为
实施行为是指共同犯罪中直接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个实施犯,那么该实施犯的实施行为与单独犯罪行为没有区别。然而,在存在两个以上的实施犯的情况下,并不要求每个人的行为都独立地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要件,只要他们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即可。
例如,两人共同犯杀人罪,各自对被害人砍三刀。如果单独看每个人的行为,砍三刀未必能导致死亡。但是,两人的杀人行为结合起来,砍六刀就足以导致死亡。因此,共同犯罪中的实施行为与单独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确定共同犯罪时必须予以注意。
(二)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犯罪所实施的指挥、策划和领导犯罪的行为。这些行为不是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实施行为,而是由刑法总则规定的。当然,刑法分则中的某些条文将某些组织行为直接规定为犯罪,例如刑法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在这种犯罪中,包括组织恐怖活动的行为属于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实施行为。
然而,在其他犯罪中,例如抢劫团伙,其中的首要分子可能仅在幕后起到组织作用,本人并不直接实施抢劫行为,这种组织行为不是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实施行为。在定罪时,必须将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与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教唆行为
教唆行为是指能够引起他人实施犯罪意图的行为。教唆行为不是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实施行为,因此,只有将教唆行为与实施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教唆犯的定罪问题。
教唆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劝说、请求、挑拨、刺激、利诱、威胁等。教唆既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表达,还可以通过手势、眼神等人体动作表达。
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例如偷盗团伙合谋盗窃、抢劫团伙共谋抢劫等。然而,并非所有有多人参与的犯罪活动都属于共同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共同犯罪是有条件的,如果不满足条件,就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
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然而,仅凭此规定往往无法准确判定是否构成共同犯罪,认定共同犯罪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尽管认定共同犯罪是有条件的,但在实践中,影响是否认定为共同犯罪的因素很多。机械地适用上述条件来认定共同犯罪,并不总是正确的。例如,涉及两人以上的过失犯罪,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应根据各自的罪行分别定罪处罚。如果对共同犯罪存在疑问,最好咨询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以明确责任、判断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此外,即使构成共同犯罪,根据各自的作用和参与程度等实际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刑罚。
主犯与从犯的区别以及处罚。主犯包括组织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则包括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和教唆犯,以及起辅助作用的从犯。主犯的处罚依据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犯的处罚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此外,被胁迫参
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勉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情节轻微的过失犯罪,可以不认定为犯罪,处理方式包括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处理决定需根据法律规定特定情况做出。
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的定义、作用以及类型。首要分子在集团犯罪或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导作用,是主犯的一种。中国刑法对首要分子的处罚在定罪量刑中具有重要作用,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更是被严惩的对象。刑法对首要分子的类型和处罚都有具体规定。
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分类。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形态。文章详细解释了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概念,并阐述了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以及各行为与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