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重整 > 重整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5-07-22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3432
一、重整程序在破产法中的确立

旧法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2007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制定之前,我国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企业破产相关的法律法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了规定,1991年《民事诉讼法》中则规定了非国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制度。此外,国务院还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发布了两个相关通知,并最高院发布了一些司法解释和相关规章。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过去的破产法的立法体系,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旧破产法立法时经济体制改革状况的局限性和法学研究程度、立法理念、技术等的陈旧,一些重要制度,尤其是国际公认的挽救企业、避免破产的重整制度在旧法中没有规定。此外,在实践中,政府不正当行政干预的问题也比较普遍。

新法的立法过程和宗旨

为了解决旧法的局限性和不足,我国于1994年开始了新破产法的制定工作。经过12年的历时和多次修改,最终制定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该法第一条明确了立法宗旨,即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相较于旧法中的立法宗旨,新法在保护债务人合法权益方面进行了增加,体现了法律价值取向的变迁。

破产的含义和变化

破产的传统定义

传统意义上,破产意味着一种法律上的“失败的”或“倾家荡产”的地位标识,预示着破产者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破产的现代定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破产的含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破产仅仅意味着一种无力清偿债务的事实状态,即insolvency。在《牛津法律指南》中,insolvency被定义为“无力偿还全部债务的状态,无力偿债本身并无法律后果。在英国,申请宣告无力偿还债务是一种可对之发布接管令的破产行为”。破产并不必然导致清算,而是可以扩展到企业重整和和解等目的。

破产法的变革和重整制度

新破产法的立法原则明确了现代意义的破产程序已不再等同于传统的破产清算程序,而是具有救济债务人尤其是困境企业的功能。其中,重整制度是一种再建型的债务清偿程序,不对无偿付能力债务人的财产立即进行清算,而是由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在法院的主持下制定重整计划,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一定的方式清偿债务,并允许债务人继续经营业务。

重整制度的引入使得破产法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退出法、死亡法、淘汰法,更成为一个企业复兴、恢复生机、拯救的法律工具。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整计划执行中管理人的职责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计划执行中的职责。管理人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同时对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债权人会议监督。重整计划执行由债务人负责,管理人有责任监督其执行并向法院提交报告。重整计划对债务人和全体债权人具有约束力,影响债权人的权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旧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经过修订形成了新法。新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并引入重整制度,使破产法成为企业复兴的法律工具。旧有破产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现代定义更强调无力清偿债务的状态而非法律后

  • 重整计划债权人表决程序

    重整计划债权人表决程序,包括债权分类、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表决程序以及破产债权的清偿顺序。程序将债权分为四类并分别进行重整计划表决。重整计划通过时需满足各组过半数同意并占该组债权额三分之二以上。破产财产按照一定顺序清偿,若不足则按比例分配。重整过程

  • 重整与和解的法律区别

    重整与和解在法律上的区别,主要包括适用对象、适用情形、提出申请的时间限制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分析了强制和解与重整的制度差异,涉及目标、适用对象、程序开始的原因等方面的不同。

  • 破产重整制度与破产和解制度的异同
  • 破产重整与破产和解的联系和区别
  • 程序启动主体多元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