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犯的特征及法律责任
时间:2025-07-19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参与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即在他人的精神强制下,如威胁或揭发隐私等情形下,被迫参与犯罪并不自愿地实施犯罪行为。
不宜认定为胁从犯的情况
1. 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外力完全强制失去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构成犯罪,因此不应认定为胁从犯。2. 对于先被迫参与犯罪,而后变被动为主动,并积极实施犯罪的情况,不应被视为胁从犯。3. 被诱骗参与共同犯罪的人,不应被认定为胁从犯。
胁从犯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在具体适用胁从犯刑事责任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 我国刑法采取必减主义对待胁从犯,即对胁从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不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2. 对于胁从犯的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应具体根据其犯罪情节来确定,包括被胁迫的程度、对危害结果的作用大小、罪后表现等因素。在认定胁从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胁从犯在主观上的基本特征是虽然是非主动、非自愿的,但并没有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如果行为人在身体受到强制的情况下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则失去了与胁迫者的犯意联系,不具有与胁迫者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这种情况下,被胁迫者只是胁迫者利用的工具,而不构成犯罪。2. 需要区分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第21条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并非所有受胁迫而造成损害的行为都应认定为胁从犯。胁迫直接威胁到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险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所保护的利益,则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是胁从犯。3. 在共同犯罪中,胁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转化。有些犯罪人虽然是被胁迫参与共同犯罪,但一旦参与犯罪后可能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取代原先的主犯或首要分子。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仅因为第一次犯罪是被胁迫而实施的而认定其为胁从犯,而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实际作用来确定其是否为主犯或从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胁从犯的特征以及其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区别及处罚
主犯与从犯的区别以及处罚。主犯包括组织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则包括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和教唆犯,以及起辅助作用的从犯。主犯的处罚依据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犯的处罚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此外,被胁迫参
-
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勉处问题
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勉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情节轻微的过失犯罪,可以不认定为犯罪,处理方式包括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处理决定需根据法律规定特定情况做出。
-
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定义和作用
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的定义、作用以及类型。首要分子在集团犯罪或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导作用,是主犯的一种。中国刑法对首要分子的处罚在定罪量刑中具有重要作用,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更是被严惩的对象。刑法对首要分子的类型和处罚都有具体规定。
-
如何认定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分类。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形态。文章详细解释了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概念,并阐述了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以及各行为与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共
-
刑法第27条第2款的适用
-
少年团伙持刀抢劫的处罚标准
-
刑事案件中的主犯跟从犯怎么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