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吸收合并是指一企业整体被吸收纳入另一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被兼并企业的财产和债权债务将全面转移给兼并方,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也将丧失,其债务由兼并方承担。
企业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企业通过相互兼并共同组建新的企业法人,原企业法人被注销。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各方的债务由新设合并后的企业法人承担。
企业收购是指通过购买另一企业的股份来实现对企业的控股地位,从而实现企业兼并。被控股企业的法人资格并未消失,仍具有财产责任能力,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债务应由被控股企业自行承担。如果被控股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是由于控股企业抽逃资金逃避债务所导致的,被控股企业的债务则由控股企业承担。
1、征得债权人的同意。根据合同法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全部或部分义务转移给第三方时,需要经过债权人的同意。否则,该债务转移将无效。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转移义务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也必须履行相应的程序。
2、某些债务不可剥离。有些债务属于特定债务人,不可转移,否则将无效。在实践中,这些债务通常是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债务,如税收债务。对于政府部门的债务,需要具体分析。有些债务虽然债权人是政府部门,但在法律上应被视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些债务可以转移。例如,地方政府以财政部门的名义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所形成的债务。然而,对于税收债务,尽管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可以转移,但普遍观点认为税收债务实际上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所产生的,受到公法的管辖,具有专属性质,债务人无权将其转移。对于这类债务,不能直接转移给上市公司,只能采取其他合法方式实现债务重组的目的。
公司重整制度的作用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体例。我国当前的公司重整制度现状是缺乏统一的重整立法,现有的整顿制度存在许多弊端。我国公司重整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法律规定整顿范围狭窄、主管部门不明确、整顿和和解制度合并使用等。这些问题限制了重整制度的作用发挥,
国有企业兼并中的债务处理发展历程。企业兼并面临买方市场的挑战,债务处理是重要问题。根据国家政策,债务应法定转移并由兼并方承继。解决债务负担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若仅在企业层面推进工作而不进
企业合并准则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合并的定义和三种主要的企业合并形式: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后存在单一企业,而控股合并后则存在企业集团。准则中使用“报告主体”概念来涵盖各种合并形式,并指出控股合并后原企业仍作为独立法律主体存
被收购公司的上市条件。被收购的公司若符合相关规定,可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上市发行股票。发行人需是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经营时间有一定要求,并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独立经营能力。上市条件包括最近3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现金流量净额或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