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的规定,成年人是指18周岁以上的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未成年人是指18周岁以下的人,其中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若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则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根据法律的规定,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统称为用人单位)都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不得为其介绍就业。此外,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不得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必须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律不得录用,并且应当妥善保管录用登记、核查材料。
在文艺、体育领域,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这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关于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校、其他教育机构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组织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不影响其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教育实践劳动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这些活动并不属于使用童工的范畴。
根据《国劳动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根据《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也不得为其介绍就业,不得让他们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2)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允许他们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如果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允许未成年人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给予批评教育;(3)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必须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律不得录用。用人单位应当妥善保管录用人员的登记、核查材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障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除非国家另有规定。如果按照国家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关于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他们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危险作业。因此,童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应该专注于教育和学习。
如果用人单位使用童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罚5000元的标准对其进行处罚。如果在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使用童工,将根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处罚,或者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罚5000元的标准进行重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还应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交给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所需的交通和食宿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如果用人单位逾期仍不将童工送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罚1万元的标准进行处罚,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或由民政部门撤销其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如果用人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有关单位将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对于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的单位或个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按照每介绍一人处罚5000元的标准进行处罚。对于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的职业中介机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
中国关于童工的年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法律,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且禁止各类单位招用童工。但在文艺、体育等特殊领域,若获得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此外,学校、培训机构可组织未成年人进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治安管理法》中有关行政拘留不执行的情形。对于未满十六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十六至十八周岁的人、七十周岁以上的人以及怀孕或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等特殊情况,不得执行行政拘留处罚。这些规定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妇女的特殊权益的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我国法律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采取了特殊的规定和原则,例如“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同时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详细划分。对于家长来说,面对孩子的犯罪行为,应带领孩子主动自首,收集并保留有利证据,以及立功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