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妇幼权益 > 未成年保护 > 司法保护 > 未成年犯罪与死刑的规定

未成年犯罪与死刑的规定

时间:2025-05-21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71884
未成年人在心智没有成熟时,有可能会因为一些错误引导而发生刑事案件,比如说强奸他人或者是杀害他人,那么未成年人是否犯了什么样的罪都不会判处死刑的?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根据我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犯罪人和怀孕的妇女在审判时不适用死刑。而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时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不予刑事处罚的情况,可以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并在必要时由政府进行收容教养。

未成年犯罪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根据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应当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一原则明确规定了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办理未成人案件时,司法人员应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人,司法人员应采取攻心为主的态度,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一样,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

教育、感化和挽救在未成人案件中的应用

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处理未成人案件时不仅要查清事实,还要及时对未成人进行教育和感化。教育、感化应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得到重视,要正确处理查清事实与教育、感化的关系。查清事实是正确教育的基础,若事实不清,就无法以理服人,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然而,也不能只关注事实本身而忽视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则。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感化时,应深入挖掘犯罪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剖析未成人犯罪的根本动因,对症下药,深入进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认罪伏法,并能正确对待将要面临的刑事处罚和履行。

然而,贯彻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并不意味着只重视教育而忽视惩罚。未成年人犯罪同样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对其依法予以处罚是合理且必要的。忽视惩罚或不当处罚难以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对教育、感化方针的贯彻是不利的。然而,这种处罚要遵循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处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 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的量刑标准

    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及量刑标准。该罪行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集未成年男女进行淫乱行为,构成犯罪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和治安管理秩序,危害幼女的

  •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 教唆犯罪的刑事责任及罪名

    教唆犯罪的刑事责任及罪名。教唆犯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应从重处罚,被教唆人未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教唆犯的罪名根据教唆内容而定,如盗窃、抢劫等。教唆犯通过劝说、利诱等方法将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无犯意的人,但不包

  • 哪些犯罪记录无法查询到
  •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法律解析
  • 未成年人是否适用死刑
未成年保护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