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犯罪人和怀孕的妇女在审判时不适用死刑。而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时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不予刑事处罚的情况,可以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并在必要时由政府进行收容教养。
根据我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应当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一原则明确规定了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办理未成人案件时,司法人员应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人,司法人员应采取攻心为主的态度,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一样,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
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处理未成人案件时不仅要查清事实,还要及时对未成人进行教育和感化。教育、感化应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得到重视,要正确处理查清事实与教育、感化的关系。查清事实是正确教育的基础,若事实不清,就无法以理服人,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然而,也不能只关注事实本身而忽视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则。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感化时,应深入挖掘犯罪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剖析未成人犯罪的根本动因,对症下药,深入进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认罪伏法,并能正确对待将要面临的刑事处罚和履行。
然而,贯彻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并不意味着只重视教育而忽视惩罚。未成年人犯罪同样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对其依法予以处罚是合理且必要的。忽视惩罚或不当处罚难以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对教育、感化方针的贯彻是不利的。然而,这种处罚要遵循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处罚。
抢劫罪中被告人的辩护词。被告人因未成年且为从犯,具备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此外,被告人认罪态度良好,无前科,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且危害不大。根据未成年人保护原则,请求法庭对被告人减轻处罚。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对抢劫罪有具体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我国法律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采取了特殊的规定和原则,例如“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同时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详细划分。对于家长来说,面对孩子的犯罪行为,应带领孩子主动自首,收集并保留有利证据,以及立功赎罪
未成年人犯罪不予逮捕的情况。对于罪行较轻并具有有效监护条件或社会帮教措施的未成年人,一般不予批准逮捕。对于罪行较严重但主观恶性不大、有悔罪表现且具备特定情形的未成年人,也可以依法不予批准逮捕。参考法律规定,对于没有社会危险性或社会危险性较小的未成年犯
交通肇事犯罪的特征、成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随着车辆数量增加,交通肇事案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特征包括违章行为普遍,犯罪嫌疑人文化水平低,城乡结合部事故多发,老人和未成年人受害较多,以及视线不好的时段事故频发。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