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及其共犯问题
时间:2025-07-02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问题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存在共犯的情况。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时,可以被视为共犯并受到相应处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对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含义问题,做出了以下解释: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指的是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经产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其中,人民法院为依法执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也属于该条规定的裁定。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以下情况:1. 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2. 担保人或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3. 协助执行义务人收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4. 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串通,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5. 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上述第四项行为的情况,可以认定其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并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或滥用职权,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罪行,根据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共犯的认定条件
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然而,仅仅根据这一规定,往往无法准确确定是否构成共同犯罪。要认定共同犯罪,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 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例如,张三和李四共谋实施抢劫,双方有明确的协同抢劫意图,并清楚共同抢劫的后果。否则,即使张三实施了抢劫行为,李四也参与了抢劫,也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而应单独分别认定各自的罪行。2. 存在基于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行为。例如,A与B共谋盗窃,必须实施了共同盗窃行为,如准备工具、踩点、放风等,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如果B仅仅有共同盗窃的想法,但没有参与任何盗窃行为,也没有教唆、帮助、组织行为,一般不认定为共同犯罪。3. 参与犯罪的人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共同犯罪必须至少涉及两人,但这两人必须都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例如,一名正常成年人与一名精神病患者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相关法律责任应由正常成年人承担。尽管认定共同犯罪是有条件的,但在实践中,影响共同犯罪认定的因素很多。机械地适用上述条件来认定共同犯罪,有时并不正确。例如,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况,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应根据各自所犯罪行分别定罪处罚。如果对共同犯罪方面有疑问,最好咨询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以明确责任,确定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此外,即使构成共同犯罪,根据个人所起作用、参与程度等案件实际情况,不同的人所受到的刑罚也会有所不同。
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如果具备以下行为之一,应当认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解释中规定的“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1. 具有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并经过罚款或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然拒不执行;2. 伪造、毁灭与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有关的重要证据,通过暴力、威胁、贿赂等手段阻止他人作证或指使、贿赂、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3. 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4. 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5. 通过暴力、威胁的方式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导致执行工作无法进行;6. 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导致执行工作无法进行;7. 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导致执行工作无法进行;8. 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导致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根据以上规定,如果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实施了上述行为之一,可以认定其犯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聚众斗殴的刑事责任
聚众斗殴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多次聚众斗殴、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等情形下,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将面临刑事处罚,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聚众斗殴中共同犯罪的认定要根据犯罪分子的实际作用大小来确定,不应一概认定为
-
诈骗罪的共犯和从犯的区别
诈骗罪的共犯和从犯的区别。根据我国刑法,从犯是共犯的一种形式,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诈骗罪的从犯认定标准包括在实施诈骗前的共谋、犯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次数、行为强
-
校园欺凌和打架的区别
校园欺凌与打架的区别。校园欺凌具有长期性、隐秘性和不对等强弱关系等特征,表现形式包括直接和间接欺凌。相关法律知识介绍了《治安管理法》对于校园欺凌和打架行为的处理方式和处罚规定,包括调解、处罚以及对特定行为的严厉打击。
-
刑事案件中胁从犯的处罚问题
刑事案件中胁从犯的处罚问题。文章指出,胁从犯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其处罚原则应基于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胁从犯减免处罚的理由,包括其在受到胁迫时的有限意志自由、个人合法权益与国家、公共利益的权衡等。正确处理
-
诈骗罪立案后自愿退还款项的法律处理
-
因民事纠纷聚众斗殴的处理方式
-
团伙作案怎么定义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