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过程涉及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是认定商标侵权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仅限于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因此,权利范围的确定需要考虑两个因素:核准注册的商标和该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也为判断是否构成侵权提供了比较标准。
被控侵权对象的确定取决于两个因素:被控侵权的商标和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确定被控侵权具体对象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和固定侵权行为的实体,为下一步与商标权的保护范围进行比对提供基础。被控侵权对象的确定与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同样重要,它是判断商标侵权行为的另一比较对象。
通过将被控侵权对象与注册商标及其使用的商品进行比较,判断被控侵权商标与注册商标是否相同或相似,以及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是否与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属于同一种类或相似类别。通过这三个基本步骤,特别是对被控侵权对象与注册商标及其使用的商品进行比较后,可以确定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确定赔偿数额的三种标准。首先是基于受害人在名称权受到侵害期间的财产利益损失为标准;其次是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财产利益为标准;最后是在损失难以计算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赔偿数额。评估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程度和情节等。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一般不应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其种类。特殊侵权责任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等。这些责任是根据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应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
企业名称权的保护途径。当企业名称权被侵犯时,权利人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保护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机关有权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要求其赔偿损失、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此外,还提到了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冲突的解决方法。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特殊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雇员受害赔偿、雇佣人损害赔偿等纠纷。此外,还涉及产品责任纠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规定,用于处理致人损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