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事人得知强拆消息,应及时转移贵重物品,特别是小件的贵重财物。为防止财物丢失,当事人应保留相关证据以维权。对于大件物品如电视、电脑、冰箱,取证相对容易,但对于体积小、价值高的物品如项链、手镯等,很难证明其存在。当事人如果无法提供相应证据,其主张将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因此,如果房屋可能遭遇强拆,被拆迁人应提前录像屋内屋外环境,作为证据保存。
此外,为便于后期维权,被拆迁人应清点和估计财产价值,列出财产价值清单。这样在发生强拆后,可作为申请赔偿的依据。
如果拆迁队强行拆房,当事人应立即报警,并保留好报警的电话记录。警方的出警记录是认定强拆主体和时间的重要依据。即使警察不出警,当事人也可起诉其不作为。因此,在强拆来临时,报警是十分必要的,当事人不可忽视。
此外,如果拆迁队到达现场后实施强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及时利用手机等设备记录强拆现场的情况,以保留证据,便于后期维权。
一旦强拆发生,已无法挽回,此时只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尽可能弥补损失并获得补偿。当事人应立即联系征地拆迁方面的专业律师,利用律师的法律知识和诉讼、谈判技巧,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行政机关非法强拆,当事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具体而言,申请国家赔偿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如下:
首先,提出赔偿申请。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赔偿请求人应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要求,也可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如果赔偿请求人无法书写申请书,可委托他人代书,也可口头申请并由赔偿义务机关记录。
其次,根据赔偿机关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具体情况如下:
常见的违法拆迁手段,包括未批先用、越权批地、规避审批权以租代征、土地供用方式违法、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非法圈地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和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行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违法拆迁给被征地农民带来的严重后果。
农村拆迁款的补偿方式,包括货币补偿、产权房屋调换和宅基地迁建安置等三种形式。补偿金额根据区片综合地价和地上附着物确定,与户口数关系不大。土地安置补助费的标准则可根据被征收土地和人口比例等因素确定,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
房屋被强制拆除后的救济途径,包括通过上诉来维护合法权益。政府有责任证明拆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无法证明,则强拆行为违法。投诉人持有土地使用权证,其财产权受法律保护,可向法院起诉。如主持拆迁的领导无法说明拆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政府或上级部门应追究相关人
农村土房的拆除补偿标准问题,包括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另行划批宅基地建房等方面。同时还包括搬迁费用、临时安置费用的补偿问题,并指出地方政府为鼓励搬迁会给予补助奖励政策。具体补偿标准要结合当地政策规定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