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行的对象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也不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在相关法律中已经单独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一般认为,诈骗罪的基本构成要素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根据《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使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这种违法行为通常被称为价格欺诈行为,又称欺骗性价格表示,指的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
价格欺诈是诈骗罪中的一种形式。
根据国家计委制定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生效,确定以下13种行为为价格欺诈行为:
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的商品信息与实际不符,以此手段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购买。
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方式,诱导他人进行交易。
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等价格表示没有依据或无法比较。
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
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将假劣商品作为馈赠物品。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扣,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
在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但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进行交易。
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包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要求。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方式,包括虚构比价信息、虚构商品优惠幅度和结算价格高于标示价格等欺诈手段。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