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如果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以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根据该法规定的赔偿标准,增加赔偿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那么赔偿金额应为五百元。当然,如果法律另有规定,那么就按照该规定执行。
在消费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格欺诈方式。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价格欺诈方式,以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防范这些行为。
虚假标价是一种常见的价格欺诈方式。虚假标价的表现形式包括标价签、价目表上所标示的商品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例如,某餐馆将象拔蚌标价为78元/斤,但当顾客结账时却被告知每斤要200元。对于顾客的质疑,餐馆收银员解释说,标价78元/斤的是小象拔蚌,而顾客所吃的是大象拔蚌,所以价格要更高。
两套价格是指在同一交易场所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同时使用高低两种不同的标价签或价目表,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例如,某商场将衬衫标价为50元,但在结账时却按照80元进行收款。
模糊标价是商家故意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以引导消费者进行购买。例如,某茶叶店宣传海报上标价每盒60元,但当消费者结账时却要付120元,营业员解释说,120元买一盒,一盒中有两小盒。又如某超市对同一品牌包装相似的核桃、核桃仁两件商品只标示核桃16.5元/包的价格,消费者拿了感觉便宜的核桃仁结账时就要付35.5元/包的价格。
虚构原价是指商家在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7日内没有交易价格,那么以本次优惠价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原价。如果商家虚构原价,就会出现虚构原价打折、虚构原价降价、虚构原价优惠、虚构原价促销、虚构原价减现等情况。例如,某电商宣传纯棉9件套床上用品,标示原价为866元,现价为373元,但事实上该商品自上柜以来并没有866元的成交记录,这就构成了虚构原价的价格欺诈行为。
虚假折价是商家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例如,某商家宣称全场8折,但当消费者购买标价为500元的西服时,却被告知折后价为460元。
混淆销售处理商品是指在销售处理品时,商家故意不详细标明处理品和非处理品的价格,以期混淆消费者的判断。例如,某商场对女鞋处理品降价销售,并标价“处理商品一律80元”。但当消费者买了一件付款时,商场却告知对方:“这是正品,要120元”。
模糊赠售是指商家在采用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时,没有如实标注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将假冒伪劣商品作为馈赠品。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买一送一”。例如,某剃须刀厂家在商场内打出“买一送一”的广告,但顾客买了该品牌剃须刀后,获赠的却是一个笔记本。
隐蔽价格附加条件是指商家在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带有附加价格条件,但没有明确标示或者仅仅模糊标示附加条件内容。例如,某百货公司推出买电器“免费送货上门”促销服务。但是当顾客付款之后,该百货公司指定的送货单位将电器送上门之后,却要以“拆装费”的名义,向顾客收取100元。
不履行价格承诺是指商家在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做出的价格承诺,但在消费者购买之前却不能兑现承诺。例如,某超市向消费者承诺“瓶装酸奶实行‘买三送一’”。有消费者购买了三瓶之后,对方却并未兑现承诺赠送一瓶,并诡称“‘买三送一’仅限于前10名。”
谎称价格诱骗交易是指商家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以此诱骗消费者与他交易。例如,某商场向顾客宣称,他们的某品牌空调“进价都需1980元,零售只卖2000元”,而实际上他们的那款空调机进货价只有1000元。
质量与价格不符是指商家在出售商品过程中存在掺杂、掺假、短斤缺两等现象。例如,某米店卖出的大米号称是“优质大米,每袋20斤50元”。但消费者购买后发现,这些米一袋并不足20斤,且里面还有坏米。
一起商品房转让欺诈行为的法律案件。钟某通过朋友介绍与田某达成商品房转让协议,后发现田某购买价格低于其向钟某售价,遂提起诉讼。律师根据相关法律指出,田某违反诚信原则,应返还多收的4000元。相关法律知识包括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及
虚假标价、两套价格、模糊标价、虚夸标价、虚假折价、模糊赠售和隐蔽价格附加条件等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商家通过各种手段误导消费者,如故意标注虚假价格、使用误导性文字和夸大的宣传语言、虚假的折扣信息以及隐藏附加条件等。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
价格举报信息的写法以及价格欺诈的法律规定。在价格举报时,需明确举报原因、地点等信息并详细说明情况。国家禁止价格欺诈行为,包括虚假标示、双重标价等13种行为。价格欺诈行为将受到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最高可处以50万元罚款或责令停业整顿。
患者知情权的起源、概念及具体内容,分析了患者知情权被侵犯的原因,包括法律监管的缺乏、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等。同时,提出了完善患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加大宣传、提高患者医疗知识和法律意识,改革医疗体制,促进医患关系融洽,